第272章 飞豹,重获新生

    第272章 飞豹,重获新生 (第2/3页)

一门双管23mm机炮。

    “机头位置肯定还是要留给原来的平板缝隙天线,这样我们就需要两根天线分别负责下半球和上半球的被动信号接收。”

    “上面我们可以稍稍改造一下飞机的垂尾,而下面么,就装在原来机炮的位置。”

    实际上这也是后来几种电子战机的通行做法,毕竟随着时代发展和近距格斗导弹技术的进步,能用上机炮的空战已经越来越少。

    至于让电子战飞机去狗斗这种事,更是正常人都干不出来……

    “可是拆掉机炮的话,飞机的作战能力会不会……”

    新型号飞豹的总负责人唐长鸿还是比较顾虑。

    这不仅仅是航空工业部门的事情。

    90年代中后期,航空兵部队的训练方式和组织能力还都远没有后来那样灵活。

    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教条的意思。

    比如就在今年年初,空军搞的新战法演训,那都是要在全军层面上进行动员的。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由于近三十年以来航空兵的整体训练水平都实在一言难尽,如果不搞这种严格限制,把基本功先给整明白,那简直不知道要搞出多少幺蛾子来。

    而在这个华夏空军连导弹化都没完成、超视距作战能力更是只有寥寥几十架飞机具备的大环境下,机炮格斗对于相当多一部分单位来说都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作战方式。

    所以训练大纲里面,机炮对空对地射击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你现在搞出一种没有机炮的飞机,那就意味着要么更新训练标准,要么把电子战飞机作为一种新的飞机类别,弄个全新的大纲出来。

    训练标准涉及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又涉及到考核成绩,而在和平年代,考核成绩则跟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一系列人事工作强相关。

    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远不是一句“没有机炮那就不练了”能概括的。

    “眼光放长远一点嘛,现在又不是70年代了,导弹相比当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说也不可能让电子战飞机搞格斗。”

    常浩南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但随着航空兵作战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更灵活的训练和组织方式势在必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