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理论结合实际

    第295章 理论结合实际 (第2/3页)



    “我们试了好几种办法,都跑不出他们这么高的效率,您可以再跑一下第五个测试函数,结果更夸张,所以过去一年来始终有人怀疑是这两个组在测试中做了弊,大概上个星期,主办方迫于压力,才公开了全部的相关文件。”

    刚刚一直没说过话的宋庭遇用有些嘶哑的嗓音说道。

    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何在知道有效率更高算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选择DE。

    并不是因为他们是DE算法的崇拜者,而是之前一直以为别人开了挂。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常浩南已经看懂了对方玩的小花招。

    疑似开挂和真开挂相比,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

    “不用了,我大概明白他们是怎么搞的了。”

    他说着打开了排名第二的那个文件,用比刚才更快的速度浏览了一下。

    “啊?”

    林芝惊讶的声音刚刚发出一半,就赶紧捂住了嘴巴。

    他们本来是打算今天过来把东西交给常浩南,然后回去等几天消息的。

    刚刚都已经准备把带的礼物拿出来然后走人了。

    结果竟然当场就出了结果?

    “只要我们换个测试方式,这两个算法就原形毕露了。”

    常浩南活动了一下身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Min f(r,n)=-∏(i=1,m)R(ni)

    . g1(r,n),g2(r,n),g3(r,n)

    0≤ri≤1,ni∈Z+,1≤i≤m……

    尽管没有任何背景,只有几个宽泛的数学公式,但三人不愧是燕大选出来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其中的菅飞昂还是很快看出了这个模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冗余计算?”

    常浩南甚至连各个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注释都还没写,这样还能被看出来,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确实转得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应该没少刷题。

    物理不是纯数学,再聪明的人,遇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物理问题,也不可能一眼看穿的。

    “没错,不过不要小看这种简单的串联系统。”

    既然他们已经看懂,常浩南也乐得省去解释的麻烦,在运行第一个算法开始优化之后,点了点头回答道:

    “有很多复杂设备,比如燃气轮机或者内燃机的过保护系统,就对应这个模型,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榨取设备潜力,压缩冗余度,就成了工程师们的优化目标。”

    “在过去,这件事情一般只能靠经验来完成,所以像是西门子、三菱重工、通用电气、安萨尔多这些巨头,入行时间早,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更丰富,哪怕是拿着同样技术水平的硬件设备,他们的机组性能指标也要好得多,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客户,反过来又提供了更多反馈的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这套模式下,后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超过他们。”

    “但是随着我们这些算法工程师的努力,这类控制问题近些年开始逐渐脱离纯经验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