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一个人,带动一个行业

    第393章 一个人,带动一个行业 (第2/3页)

重、低可靠性和高维护时间,并不是单单换个发动机就能解决的。

    量大管饱技术难度还低的F4升级项目反而才是利润的大头。

    钟世宏点头表示同意:

    “这个倒确实,所以咱们这边主要推的方案还是再等一等然后直接换发,这样战斗力提升更大,而且也有利于咱们的发动机把名号打出去。”

    如果要是搁在以前,这种连装机测试都还没做的发动机,哪怕只是个有原型的国产化型号,也根本不会被纳入考虑。

    但现在这不是时代变了嘛。

    涡喷14的成功,以及随后由精工计划连带出的一系列成果,让大家对于涡扇9的进度乐观了一些。

    “对了,说起精工计划,最近两三个月的进展怎么样?”

    常浩南虽然挂着精工计划总顾问的名头,但因为最近一直在忙十号工程还有软件设计等其它问题,所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直接插手过里面的具体项目了。

    “这毕竟才半年时间,很多项目也只是刚起步,不过也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成果,尤其是在焊接和铸造加工方面。”

    提到精工计划,钟世宏的语气明显变得郑重了很多。

    他能从技术部部长升任副总经理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这个精工计划。

    这个时候,旁边的另外一人接上了话:

    “常总,我倒是觉得,相比于具体拿出来的全新技术,精工计划更主要的价值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交流平台,之前消息太闭塞,大家相互之间有时候都不知道别人的研究程度,搞了很多重复的项目。”

    旁边还有其他人也是深以为然:

    “是啊,我们厂上个月是最近五年以来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还要多亏了常总的新技术,还有精工计划提供的平台啊。”

    常浩南转头看去,他记得这位应该是建宁331厂的一名生产负责人,应该是叫于飞。

    后者也马上解释道:

    “我们上半年花了四个月时间更新技术,对涡轴8A发动机进行了一次工艺升级,总算是达到了一个比较让人满意的技术指标。”

    “涡轴8……用在直9上面的吧?”

    常浩南随口确认道。

    相比于受关注度比较高的涡扇发动机,涡轴和涡桨这两种输出轴功率的航发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实际上一直到二十多年后,都仍然是华夏航空动力领域最大的短板。

    “对,直9,还有民用型号H410。”

    于飞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