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困顿之中的二毛

    第418章 困顿之中的二毛 (第2/3页)

说,虽然有不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在后者这边,但如果真的想要造出位于最下游、利润最丰厚的“产品”,那几乎只能再回头去跟已经分家过的大哥对接。

    然而现在大哥似乎从南边找到了新欢,对二弟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低了……

    所以,能发出工资来,对于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的职工们来说,既是惊喜,也是意外。

    而如这个小伙子一样,并未经历过太长时间联盟时期生活的心思敏捷之辈,更是已经从这些年困顿的生活中意识到,机会,光靠等是等不来的,得想办法自己去把握才行。

    要想把握机会,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资讯。

    被叫做伊万诺夫的老人回过头看向身后,很快认出了小伙子的身份,不由得微微露出惊讶的表情:

    “哦,原来是小萨舒利亚,我以为你已经和阿廖努什卡他们一起离开了。”

    和他们这些跟设计局有感情的老人不同,很多年轻人在经历了几年发不出工资的生活之后都选择离开工厂另谋生路,有些人选择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还有些人选择从事其它工作或者干脆混黑帮。

    “不,伊万诺夫叔叔,我跟阿廖娜他们不一样,是设计局把我养大,我不会离开这里的。”

    亚历山大·楚尔斯基摇了摇头,一脸义正词严地回答道:

    “而且,我长这么大,除了木工活之外也不会干别的,就算出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什么工作,还不如跟你们一起坚持下去。”

    听到对方的这句话,伊万诺夫的眼神中甚至多出几分感动:

    “好吧,不过局里面并没接到什么新的订单,我听说是跟图波列夫那边合作,跟着图334客机一起,把D436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出口,换了一大笔钱。”

    作为设计局内的资深工程师,伊万诺夫的消息自然要比一个小小的普通木工灵通得多。

    一路攀谈之间,领钱的队伍已经轮到了两个人。

    工程师那一排每人40美元加600格里夫纳,普通职工则是每人20美元加上400格里夫纳。

    “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格里夫纳?”

    伊万诺夫有些不满地向面前的财务人员抱怨道:

    “华夏人总不会用我们的货币支付,他们给的肯定都是美元。”

    格里夫纳是二毛在1996年发行的货币,用来取代1991年发行,但当时已经跟废纸差不多的库邦券。

    尽管最近一年通货膨胀并不算太严重,不过之前一些年的经历还是让所有人都对新币放心不下。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美元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发多少钱、怎么发钱都是上面的意思,伊万诺夫先生,我们只不过负责操作而已,我自己领的还没有伱多呢……”

    被问到的那个人也是一脸不忿。

    华夏人自然不可能支付格里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