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

    第427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 (第2/3页)

省去了大量结构设计工作。

    尽管运8三类平台在纸面上有20吨的最大载重,但任何运输机,尤其战术运输机和客机,在设计的时候都主要是考虑货物均匀装载在整个货仓内的情况,而不是大件集中载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这个体量才会考虑的问题。

    如果天线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对运8的结构进行额外补强,那样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问题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而现在的改造主要只需要考虑气动变化,难度就要低上很多。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开始。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有多长,这没错。

    但如果其它板子的长度没问题,甚至略有超出的话,那么把木桶向没有短板的一个方向倾斜,总归还是能多装一些的。

    眼前这个跟前世几乎完全不同的空警200,就是用雷达天线设计的长处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运8作为载机的短处。

    虽然肯定是不如直接换个靠谱的平台,但在眼下急着用的情况下,也已经不错了。

    站在常浩南身后的梁绍修推了推眼镜:

    “到底是常工啊……要是搁在我们厂,就这几个小问题,恐怕有可能要拖个一两年时间,要是耽误了项目时间表,那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梁工也别太妄自菲薄。”

    常浩南回过头,示意对方可以开始打包数据文件,同时安慰道:

    “搞工程嘛,还是突出一个循序渐进,你们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再做其他项目的时候就会熟练起来,182厂设计室以前毕竟只是个负责仿制型号的小单位,现在能逐步承担起设计任务来,已经是很快的进步速度了。”

    梁绍修坐到电脑前面,开始处理储存好的工程文件,然后叹了口气:

    “还是有些惶恐啊……”

    “眼看着其它兄弟单位一个个都进步神速,三代机、客机、直升机搞得风生水起,就连以前一直跟我们难兄难弟的贵航,最近都拿出来了一个新型号教练机,前几天我们厂有同志去筑城出差,听说他们连前机身都快要造出来了。”

    常浩南本来没想说贵航那个教练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手笔,但是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还是几乎下意识地开口:

    “他们进度这么快?”

    要知道孙惠中是上个月才回去的。

    他当然知道,上一世,贵航在生产FTC2000G的过程中也创造了速度记录——从设计到首飞9个月、从开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