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涡扇10和歼10的发变匹配

    第595章 涡扇10和歼10的发变匹配 (第2/3页)

    当奇迹真正发生在自己眼前时,他还是难免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

    常浩南自然也看到了这个喜人的结果,这意味着在部件级测试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

    “这么好的结果……倒也不能完全算在我身上。”

    听到海谊德话都有些说不利索的盛赞,常浩南把目光从手中的报告重新投向正在试验台上的压气机,开口回答道。

    实际上,这句话绝对是发自肺腑。

    如果以他自己目前的水平,结合这个年代计算机的能力,那么设计肯定还是能设计出来,但稍有偏差,进而做几次修正肯定还是免不了的。

    而能在设计点是25.25的情况下,一次就得到25.16的结果,毕竟还是仰仗了系统发挥的作用。

    不过,这句话听在其他人耳朵里,自然以为常浩南的意思是指在这里的其他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于是纷纷表示自己只是在常总的领导下尽到本职工作,不敢贪天之功云云。

    这种误解对常浩南没什么坏处,他也不可能额外去解释,只是笑了笑,就把话题转移到了另外的地方:

    “剩下几个部件的测试也要加快进度了,尤其是燃烧室和涡轮。这两个热端核心子系统,再加上高压压气机,就基本决定了发动机的关键核心性能特征。”

    “而有了性能特征,尤其是进气特征之后,我就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属性,去针对性优化飞机的设计方案了。”

    “飞机的设计方案?”

    听到常浩南突然转而提到飞行器的外流,也就是气动设计部分,海谊德一愣,有些没跟上思路:

    “您是指……”

    “过去,咱们的航空发动机都是完全,或者部分仿制的,各方面性能参数,很多都不是自己说了算。”

    常浩南把检测结果放回旁边的桌上,一边转身往外走一边说道:

    “再加上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都不太行,就导致造出来的发动机具体是什么性能,在装机之前都有可能是个未知数。”

    “所以在发变匹配这一块,也主要是以拓宽进气道的适应范围为主,以尽可能匹配不知道抽奖抽出个什么结果的发动机性能指标。”

    听到这里,包括海谊德在内,好几个人都表现出了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或者动作。

    毕竟,常浩南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

    航空动力领域长期以来的“心脏病”,确实给总体设计部门上了不少强度。

    虽说确实有一些发动机型号,是因为飞机项目的取消才中止了研发,但实际上,反过来的情况,也就是飞机型号因为发动机水平不足而夭折的情况,更多。

    负重训练了属于是。

    当然,常浩南显然不是为了强调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