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信号传输层面的麻烦

    第880章 信号传输层面的麻烦 (第2/3页)

超短激光加工技术而头大……

    还是航空动力集团的那间会议室里。

    又一场气氛热烈的项目研讨会正在进行。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自打上個月项目正式立项开始,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在这里上演类似的剧情。

    先是常浩南例行展示一下理论层面的进展,然后就是几名负责硬件研发的带头人开始争论。

    而今天的情况……

    也差不多。

    首先发言的照例仍然是常浩南:

    “上一周,侯院士的团队已经利用飞秒级脉冲激光器验证了我之前提出的烧蚀阈值模型。”

    “而且,得益于飞秒激光器可以使用更小步长的脉宽进行试验,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此前单靠计算没有得到的结论。”

    西安光机所在90年代中期就研发出过飞秒(千分之一皮秒)级激光器,只不过峰值功率不能达到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因此没有被常浩南选为光源。

    不过只是进行材料学研究的话,还是足够了。

    “根据烧蚀阈值模型,当激光照射在金属材料表面时,由于金属内电子的比热容较小和剧烈的逆韧致辐射,电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大量激光能量,电子活跃性瞬间升高,并且通过电子之间相互碰撞,出现费米-狄拉克分布。”

    “此时,由于自由电子所具有的温度远高于晶格所具有的温度,通过和热电子碰撞获取热量的方式晶格的温度逐渐上升,最终达到热平衡状态。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要的具体碰撞时间主要由电子-声子碰撞驰豫时间决定,但对于绝大多数金属材料,都是在10皮秒量级附近。”

    “但现在我们发现,在10皮秒以下,还能进一步分为三个更加细致的作用过程。”

    理论和实验,永远是相辅相成的。

    在常浩南提出烧蚀阈值模型之前,这台飞秒激光器在诞生的最初几年里并未表现出特别可观的科研价值。

    而如果没有这台激光器进行试验,那烧蚀阈值模型的完善速度也会大大减慢。

    稍微停顿了一下之后,常浩南切换了一页ppt,然后继续道:

    “在高能激光照射到金属材料表面上之后10飞秒,就会引发电子受激电离,而继续延长照射时间到100飞秒,才会开始发生电子-声子耦合,不过这个时候还不会表现出可见的热效应。”

    “再继续延长,到1皮秒,则会开始电子晶格热平衡过程,此时的热效应已经逐步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