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通信中继平台

    第1011章 通信中继平台 (第3/3页)

。哪怕对于超算来说,完成一个编码-解码循环的周期有时候都要按小时来计算,要想应用到实时通信当中,对中继设备的算力要求会不会太高了些……”

    对于这个结果,常浩南并不感到意外。

    实际上,最大秩距离码这种效果逆天的神器之所以早在1985年被提出来但一直都没投入应用,主要就是因为编码解码过程过于复杂。

    而他所实现的技术突破,也正是在这个部分。

    “我想……你们当初测试的应该是加比杜林码?”

    “是的。”

    吴威点点头:

    “毕竟那是最经典的最大秩距离码。”

    “不过我们也测试了几种加比杜林码的变体,总的来说效率比原版有所提升,不过并不十分明显……”

    “但我要测试的最大秩距离码,并不完全依托于加比杜林提出的概念……”

    常浩南重新把刚才放下的笔拿了起来:

    “关于这部分的技术细节……太长了,一两个小时讲不明白,我后面会给你一份专门的技术文件……”

    “但简单来说,就是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最大秩距离码的自对偶性……呃……类似于矩阵的正交概念,就是当一个MRD码C和它的对偶码C⊥相等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有自对偶性,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前提下,一个MRD码一定等价于一个自对偶MRD码……”

    “结合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针对加比杜林码……当然也可以是其它MRD码的快速译码算法,也就是对于伴随式S和i=t, t-1, t-2……计算矩阵Mi和行列式det(Mi),直到首次出现i=m使det(Mi)≠0,这里的m就是错误向量e的秩……”

    “……”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让合法用户A选择矩阵S、X和G作为私钥,再通过Gcr=SG+X计算公钥,由于已知Gcr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倒推出等号右侧的秘密矩阵,因此安全性可以获得很大提升……”

    尽管是“简单来说”,但常浩南仍然说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这还是在吴威有足够加密算法基础的前提之下。

    “也就是说,我们用传统加密手段传递经过非对称加密的消息本身,然后用非对称加密传递解密所需要的密钥,这样就可以减少需要中继站纠错的数据量,保证传输效率?”

    吴威试探着确认道。

    常浩南欣慰地点了点头,上半身靠回到椅背上。

    现在,后者至少听懂了技术路线的部分。

    至于具体的算法层面……

    这个急不来。

    就连他本人,在有系统帮忙的情况下,都在这上面耗费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

    “我已经在小规模的有线网络当中测试了这套MRD码结合网络编码的技术。”

    常浩南轻描淡写地说道:

    “结果是在四路由的多跳网络当中,实际传输容量大概可以提高15-20倍,就是处理延迟稍微高了点,得按秒来算。”

    “不过对于卫星通讯或者天地通讯来说,因为带宽太低,所以传输延迟会取代处理延迟占据主要地位,实际表现出来的延迟……反而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