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章 飞行品质

    第1303章 飞行品质 (第1/3页)

    “超音速机动性比F22更好?”

    林济洪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意外:

    “但是我看项目要求说明书里面好像没有专门提到这一条……”

    尽管挂着项目副总师的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电磁学专业出身,甚至并非蓉飞集团职工,而是来自航空工业综合技术(301)研究所,此前一直是以外援的形式协助杨韦进行方案规划,到四代机选型结果确认之后才正式被整合到研发团队当中,所以对于竞标过程并不太了解。

    “嗯……当时考虑到这个要求比较有难度,而且更关键的是缺乏一个全面的参照……”

    杨韦解释道:

    “你应该了解,出于严谨性考虑,甲方给出的书面要求一般都是和我们自己的上一代装备进行对比……总之,为了避免后续定型过程受阻,和F22对标的内容就没作为正式内容写进去。”

    “不过,我跟空军装备部,还有去年跟美空军进行过正面交手的飞行员同志都交流过,他们一致表示,F22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去隐身性能以外,就是高速条件下的飞行性能,如果说亚音速区间内,F22的机动性还只是正常意义上‘好’的范畴,那一旦进入超音速,则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领域……”

    F22的绝大部分参数迄今为止仍然属于美国空军的机密,因此这种对标只能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研判,以及部分与之有过遭遇的飞行员口述来完成。

    林济洪露出一脸明悟:

    “所以才在概念方案阶段就存在的鸭翼后面,额外增加了一组拱形边条?”

    他从90年代初就开始搞隐身技术预研,还曾经参与过137号歼-7IIS隐形技术验证机的研制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航空技术虽然称不上擅长,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肯定还是懂的。

    “这个是气动计算结合风洞验证得出的结果。”

    第四代战机的研制工作才刚刚步入正轨,杨韦也乐意拿出一些时间来,捏合新加入的电磁学部门与传统气动/结构设计部门之间的联系:

    “为了保证前半球的隐身性能,鸭翼在外形和布局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协,在特定姿态和速度区间内的效率不足,而新增的边条翼结合由飞控系统控制的鸭翼,既能强化涡流生成,又可以控制涡流的流向,从而有效改善主翼的大迎角气动特性和升力特性。”

    “当然,刚才你和老孔提到的问题,也就是侧后方向的隐身水平,还有面积相对较小的全动垂尾对涡流过于敏感,在极限条件下难以保证飞机的横航向稳定性,这两点既然客观存在,那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或者是做出取舍的问题……”

    林济洪张了张嘴,本来是想说,这一对拱形边条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