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章 崇敬之情(2)

    816章 崇敬之情(2) (第1/3页)

    从那时起,张柬之便知道了世上有一本能够使一个人在精神方面得到智慧的指引,在行为方面得到觉性的启发,彰显众生皆有佛性的真谛,顿悟皆能成佛的平等境界,更是一个人修行的历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展现佛法与生命的庄严,达到心境和谐的目标;便知道了佛性中觉性平等、法性平等,也等于是学习佛法中所有的精髓及核心,不仅直探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般若思想”的本怀,同时更具体地展现六祖惠能思想的人文精神及慈悲济世的情操,符合宇宙真理的真谛……

    只是苦于未能见到真本拜读而每每有遗憾之感。张柬之急问:“大师,可见过《六祖坛经》?”

    老和尚见问,答道:“《六祖坛经》是六祖纪念堂的镇堂之宝,老纳自然见过,只是老纳才疏学浅,其中多有不便之处。”

    张柬之道:“可否请出来拜读拜读,以慰平生所愿?”

    “好!三位施主请随老纳移步入内室。”

    张柬之、杜甫、杜位随老和尚进入后堂内室,老和尚从神台抽屉拿出那本《六祖坛经》,恭敬地放在神台上。

    张柬之净手后,上了三炷香,在神台下虔诚地行了个三跪九叩之礼后,老和尚把《六祖坛经》奉送张柬之,“请施主为老纳开示。”

    张柬之不愧是文曲星降生,宰相之才,他接过那本蓝色封面的经书,上书:“六祖坛经”四个篆字犹如龙盘,赫然入目!

    正当张柬之如痴如醉地奉读着《六祖坛经》之时,老和尚

    忍不住望了望坐在旁的杜位。想不到这一望,他竟然认出了眼前人是杜位。

    老和尚双手合十,慌忙说:“不知杜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请恕罪!”

    杜位连忙“杜某陪叔子云游名山大川,路过惠州,闻张大人在此,故来拜访而已。大师何罪之有,不必如此,免杀杜位也!”

    听杜位如此一说,老和尚心有灵犀,便知其中二位是谁了。于是,他连忙自我介绍:他是六祖惠能纪念堂的主持——惠能童年时的好伙伴辉仔,法号禅慧(辉)。六祖惠能圆寂后,他和童年时的几个好伙伴和村里有识之士广筹善款,在惠能的旧屋旁建起了六祖惠能纪念堂,以纪念昔日的好伙伴惠能,继承他的遗愿,弘扬佛法。

    今天,张柬之在六祖惠能故里有幸一见《六祖坛经》并饱览一番,真是大慰平生所愿。只见他用手慢慢地合上《六祖坛经》,满脸春风,兴高采烈地向着老和尚道:“《六祖坛经》堪称法宝坛经,共分十品,品,即是卷章的意思。《六祖坛经》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行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主旨在宣称人皆自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不知大师对那品不甚了解?”

    老和尚双手合十:“老纳有一不情之请,想请施主为本寺僧众从一品开始,一一解读,不知可否?”

    “好!”张柬之欣然应允。

    于是,老和尚敲钟召集僧众在佛殿大堂前,恭请张柬之上台解读《六祖坛经》。

    张柬之站在台上,清了清嗓子,双手反剪在后背,半眯着眼睛,凝视着台下,嘴巴一张,《六祖坛经》那些经文如从话匣子滔滔流出,就像六祖惠能纪念堂旁的山溪流水一样涓涓不断: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有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