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协约国四大列强

    第三百四十一章:协约国四大列强 (第1/3页)

    此时的英,法,俄三国协约还没有达到战争中那么紧密的联系,三方对于战争的准备工作,进度也都各不相同。

    澳大拉西亚在此时提出对自己的参战部队拥有指挥权,格雷部长也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就算战争爆发了,英法俄最多也只是协同作战,不可能将自己的军队交给其他国家指挥。

    在这样的情况下,澳大拉西亚要求自己军队的独立指挥权也是理所应当,毕竟谁都没有这么好心,能将自己国家军队的指挥权拱手让于他人,这相当于将军队的命脉交了出去。

    至于军队的军费问题,在肯特首相的主张之下,格雷部长也对此进行了一些修改。

    一旦澳大拉西亚的军队踏上前往欧洲的旅途,士兵的薪资英国政府提供一半,并且承担澳大拉西亚军队作战期间的所有开销。

    这也代表着,澳大拉西亚的军队在抵达欧洲之后,各种武器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火,因为有着家底雄厚的英国人兜底。

    澳大拉西亚政府只需要提供所有士兵新增的一半,既能够达到练兵的目的,还能够满足英国人派遣军队作战的要求。

    当然,英国人也不是白出钱的。格雷部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一旦欧洲战争爆发,澳大拉西亚在欧洲的作战部队,必须要保持在20万人的规模以上。

    一旦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了减员,澳大拉西亚需要继续向欧洲派出部队,让在欧作战部队的人数保持在20万以上。

    这也代表着算上各种死伤,澳大拉西亚可能需要至少动员50万的部队加入到欧洲战争,才能满足英国人的要求。

    不过,格雷部长提的这个条件,并没有硬性要求澳大拉西亚主力部队的数量。

    这对于阿瑟来说也是能接受的,毕竟在一战之后,就有必要减少土著的数量,来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民族问题。

    至于土著减少之后所带来的人力问题隐患,其实大部分土著能干的体力劳动,已经能逐渐用机械来替代。

    而且澳大拉西亚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按照目前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来看,如果一战如同历史上那样爆发,在一战爆发之前,澳大拉西亚的人口就有希望突破1350万。

    在1920年之前,澳大拉西亚的人口至少也能突破2000万,到时候人力空缺的问题就不再那么严重。

    甚至一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加上澳大拉西亚大量获得移民的阶段。

    如果操作的好,成功在一战中取代了美国的地位,到时候面临的就是每年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移民。

    再加上吸收战败国的底蕴,在二战爆发之前,阿瑟甚至有希望将澳大拉西亚变成拥有三四千万人口,军事实力世界前三,综合实力世界前五的顶级列强。

    除了这些军事方面的协定之外,这次商谈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那就是关于战后的利益分割问题。

    这是一个永远都逃避不了的话题。如果说德,奥,意的同盟国是为了打破原有殖民秩序,德国获取更多的殖民地,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获得扩张,意大利获得新的领地的话,那么协约国也有着自己的目标。

    虽然协约国的组建本意是为了共同抵抗德国的扩张,但只要战争胜利,就肯定要让战败国拿出很多好处,来补偿战胜国的军事花费和消耗。

    英,法,俄三国还好,不论是接收同盟国的殖民地还是获得同盟国的领土,总之,获得好处和扩张的方法有很多。

    但澳大拉西亚不同。澳大拉西亚地处偏远的大洋洲,同盟国势力范围和澳大拉西亚临近的地区,也就只有一个小小的德属新几内亚。

    但德属新几内亚肯定满足不了澳大拉西亚的胃口,阿瑟同意派遣大量的作战军队,也肯定不是为了这一块在战争开始就能够立即接手的土地。

    在澳大拉西亚的周边,除了德属新几内亚这块土地之外,其他的土地要么是英法的太平洋岛屿,要么就是北部的荷属东印度。

    但荷兰这个国家实力相比澳大拉西亚来说已经太过弱小,澳大拉西亚甚至不需要任何国家的支持,就能够获得任何想要获得的荷属东印度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