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南美冲突

    第三百四十七章: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南美冲突 (第2/3页)

保加利亚很快就和缺少盟友的同盟国,准确来说是想要将手伸向巴尔干半岛的奥匈帝国勾搭上。

    奥匈帝国正愁着之前巴尔干同盟凝聚成一块,只能坐看俄国掌控巴尔干局势。

    眼见着保加利亚送上门来,奥匈帝国自然也没有拒绝的借口。

    巴尔干诸国之间的反保加利亚同盟在露出端倪之后,保加利亚毫不犹豫的,和奥匈帝国签订了一份主权保卫条约。

    条约约定,奥匈帝国向保加利亚提供贷款,帮助保加利亚维持军备和国内秩序。

    并且在保加利亚国土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时,出兵保护保加利亚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这份条约给了保加利亚足够的信心,保加利亚高层自信的认为,有了奥匈帝国的帮助,再加上对于保加利亚安全的保障,保加利亚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主动对巴尔干诸国发起攻击。

    事实上,保加利亚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1913年5月19日,获得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意之后,保加利亚率先对希腊和塞尔维亚展开进攻。

    三十五万保加利亚军队分为十万的对希腊作战部队,十五万的对塞尔维亚作战部队和十万的预备部队,浩浩荡荡的发起攻势。

    为了履行盟约,同时也是在战争中分一杯羹,5月23日,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宣战,借口是保加利亚在调动军队时,对于罗马尼亚边境造成了破坏。

    同日,黑山也宣布向保加利亚宣战,巴尔干半岛时隔短短一年,再次陷入了残酷的战争之中。

    但这还没完,自认为等到机会的土耳其政府,在五月底也宣布向保加利亚宣战,诉求是收复国土。

    一时之间,巴尔干除了奥匈帝国占领的波斯尼亚地区和多国共管的阿尔巴尼亚之外,全部陷入了战争乌云之中。

    而此时的奥匈帝国,本来是想着履行当时和保加利亚签订的协议的。

    甚至奥匈帝国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军队,打算对塞尔维亚发起进攻,来缓解保加利亚的军事压力。

    要知道,此时的保加利亚已经在反保加利亚同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围攻之下,屡攻受挫,全线败退。

    如果不及时给予支援,保加利亚的战败几乎是板上钉钉。

    但问题是,俄国坚定的站在了塞尔维亚的身后,对于塞尔维亚挑起的战争表示了支持。

    俄国背后又有着英法的帮助,如果奥匈帝国轻举妄动,很有可能直接挑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争。

    俄国对于塞尔维亚的坚定支持其实毋庸置疑。因为塞尔维亚是俄国长久以来的坚定盟友,也是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保障。

    俄国之所以能够轻易地掌控巴尔干诸国,塞尔维亚功不可没。

    而英法对于俄国支持的态度也十分坚定,甚至为此直接致电阿瑟,询问阿瑟的态度,甚至明里暗里的意思,如果奥匈帝国态度坚定,英法不惜发动一场战争。

    英法的表态,实际上也就是询问阿瑟的态度。

    毕竟澳大拉西亚作为协约国四大列强之一,在同盟国和协约国爆发冲突的前提下,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除非阿瑟想要像意大利那样,中途跳槽,否则就必要要坚定的支持英法和协约国,才能保障自己协约国四大列强的地位和战后的利益分配。

    接收到英法政府的询问电报之后,阿瑟的回应也很快,表示澳大拉西亚已经随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且会竭尽所能支持英法俄和整个协约国集体。

    协约国四大列强的坚定态度,让同盟国的三大列强,特别是最强大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感觉到了强大的压力。

    虽然奥匈帝国已经磨刀霍霍向塞尔维亚,但德意志帝国思考良久之后,最终决定制止奥匈帝国的行动。

    1913年6月,一份由柏林发往维也纳,威廉二世给弗朗茨皇帝的信中就能够看出威廉二世的态度:“支持保加利亚固然没错,但如果为此不惜发动一场和协约国之间的战争,那就有些得不偿失。并不是我们惧怕他们,但就目前看来,发动一场世界级别的大战的军事准备尚未完成,我们应该暂缓和协约国敌对的军事行动,一切应等到军事准备完成之后再说。”

    哪怕是略显骄傲并且性情古怪的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他在面对协约国四大列强的时候,面对的是极其庞大的压力。

    法俄两国分别位于德国的东西两侧,这也代表着如果要和协约国作战,德国不得不面临双线战争的压力。

    如果说法俄的陆军足以牵制德国的陆军,那么英法的舰队联合起来,对于德国公海舰队也能形成碾压。

    澳大拉西亚加入协约国之后,对于协约国的总体实力提升并不太明显。

    当然,这不代表澳大拉西亚不强大。实际上是协约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