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君士坦丁堡陷落

    第四百零八章:君士坦丁堡陷落 (第2/3页)

离奥斯曼帝国最近的保加利亚已经投降,奥斯曼帝国俨然已经成了同盟国中最惨的国家,没有任何盟友可以支援。

    当然,同盟国的国家目前也只剩下三个,除了德国尚有一定的作战能力之外,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已经自身难保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有高达十多万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位于君士坦丁堡,守卫帝国的首都。

    这导致奥斯曼帝国目前处于两线交战的状态,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让本来实力就不强的奥斯曼帝国疲于应对。

    如果再细说的话,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地区和俄国接壤的边境,时不时也有俄国骑兵军队晃悠。

    虽然没有发起进攻,但奥斯曼帝国并不敢赌,边境地区的守军临阵以待,等来的却是一片空气。

    南部和英国殖民地接壤的地区,也时不时要面临英国军队的进攻。

    虽然这些进攻的军队都是当地的土著,但胜在装备比较先进,而且距离奥斯曼帝国的本土比较远,后勤运输起来十分麻烦,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高加索地区和南部边境,牵制了奥斯曼帝国将近40万军队。再加上被围困在君士坦丁堡的十多万军队,奥斯曼帝国100多万的总军队中,将近一半被牵制,可动用的军队只有50多万。

    为了表示对于登陆小亚细亚半岛战役的支持,在马丁师长的要求下,英国从埃及和也门,阿曼地区对奥斯曼帝国发起了佯攻,俄国人在高加索地区也调动了一部分军队。

    虽然说起来是佯攻,但苏伊士运河的守备军队加上埃及的土著军队,也有将近30万的规模,远远超过奥斯曼帝国在这片地区部署的十多万守军。

    再加上来自阿曼,高加索地区的阳光,奥斯曼帝国惊恐的发现,目前帝国已经处于五线作战的状态,这比德国所面临的状况还要糟糕。

    要知道,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连巴尔干同盟都没打过。

    虽然有意大利军队的牵制,但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远远落后于澳大拉西亚军队。

    而目前奥斯曼帝国所面临的,不仅是巴尔干同盟和澳大拉西亚,还有俄国和英国的少部分军队。

    这样的状况别说是目前的奥斯曼帝国了,哪怕是全胜状态的奥斯曼帝国,都得拿出拼死一战的决心,才有机会战胜。

    至于目前的奥斯曼帝国,其实阿瑟闭着眼睛都能想到最终的战果,奥斯曼帝国连意大利都不能战胜,更不要说目前巴尔干战线将近50万军队和英俄的助力了。

    实际上,马丁师长本来只期望俄国人在高加索地区牵制奥斯曼帝国。

    但俄国和奥斯曼之间本来就有着世仇,在奥斯曼帝国示弱之后,俄国军队反而进攻的更猛,大有开辟高加索战线的样子。

    这么看来,围攻君士坦丁堡反而是进度最慢的。短短几天的时间,协约国在中东地区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奥斯曼军队被打得丢盔弃甲,协约国军队几天时间就开拔了数十公里。

    奥斯曼帝国此时已经支撑不住,但偏偏每一片地区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都挺重要,如果轻易放弃,面临的可能是更加严重的后果。

    阿拉伯半岛暂且不提,这片地区绝大部分都是沙漠,人口也不是太多,奥斯曼帝国已经战略性后撤,宣布放弃了。

    但更靠北的叙利亚地区,奥斯曼帝国并不敢放弃。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奥斯曼帝国敢放弃的话,英国军队随时能够控制叙利亚,建立英属叙利亚殖民地。

    而高加索地区,俄国人的战斗欲望已经十分强烈。哪怕奥斯曼军队现在投降,恐怕俄国人也会照杀不误。

    伊拉克地区更不能放弃,这里有着大量的人口和物资,一旦放弃,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土地就只剩下土耳其部分,连次强的地位也要丢失。

    至于小亚细亚半岛,这里是奥斯曼帝国除了欧洲地区之外最重要的地区,奥斯曼帝国在这里部署了数十万重兵防守,但依旧不能抵抗协约国军队。

    奥斯曼帝国此时的状况比俄国还糟糕。因为国内各地已经沦陷,奥斯曼军队不光缺少武器弹药,还缺少衣物和粮食,医疗物资自然不用多说。

    协约国军队发动攻势短短几天,就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十多万人的伤亡,死亡人数也已经突破了两万人。

    看起来不多,这是因为协约国军队还没有调集大量的重武器。等到重武器被运送到各大战场,奥斯曼帝国的伤亡人数只会直线上升。

    奥斯曼帝国国内都这么困难了,君士坦丁堡的守军面临的状况可想而知。

    虽然君士坦丁堡储备了大量物资,除了十多万的守军之外,还拥有大量的人口,资源消耗的速度可见一斑。

    目前的君士坦丁堡已经十分缺粮,武器弹药,医疗物资也变得十分稀缺,甚至有人重金求药,却无处可寻。

    从6月17日到6月22日,在马丁师长的命令下,协约国军队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长达六天的大轰炸,六天总计消耗弹药220万发,也耗空了巴尔干诸国和整个巴尔干战线的炮弹储量。

    当然,这样长时间的大轰炸,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坚固的君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