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凡尔登野望

    第四百二十三章:凡尔登野望 (第1/3页)

    虽然尼古拉二世的大手笔订单让俄国在协约国大出风头,但很明显,现在战争的主角并不是东线,而是已经平静许久的西线战场。

    德奥联军想要歼灭俄军主力的计划破灭之后,奥匈帝国的主力军队就不得不南下回援,抵抗巴尔干军队带给奥匈帝国的严重压力了。

    而德国的注意力暂时也放到了西线,因为英法为了减轻俄军在东线的压力,决定发动新一轮大规模攻势,顺便寻找攻破德国防线的契机。

    目前的欧洲战争已经进入了漫长的消耗战阶段,局势其实也已经逐渐明朗。

    协约国目前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其说是协约国的军队打败了同盟国的军队,不如说是协约国更发达的经济和更丰富的资源打败了同盟国。

    所有国家在战争中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为了这场战争,德国对农场实行了监督,征收所得税,并且在一些地区实行了实物配给制度。

    英法也同样如此,只为给前线筹集更多的资源和粮食,强化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全力为战争服务。

    在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个新词语,也就是所谓的工业动员。

    在战争爆发的这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各国军火工业急速扩张,所有工厂进入战争的无底洞,服装厂改为生产军装,各种机械装备厂改为生产武器装备,子弹,炮弹等。

    大量的妇女也走进工厂,为前线的将士们生产军盔,军装和各种子弹。

    部分妇女在军盔和服装里塞上写好的纸条,来慰藉前线士兵们受伤或疲惫的灵魂。

    但不得不承认,这一招确实很有效。来自后方女士们的鼓励,前线部分将士确实爆发了非同一般的斗志。

    各国军工业的扩张十分夸张,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到十月份,德国的步枪和炮弹产量已经增加一半以上,机枪和大炮的产量翻了将近三倍。

    就连刚刚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的飞机,德国也已经能够做到年产上千架。

    奥匈帝国的武器产量增长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各种类型的武器年产量也增长了一半以上。

    协约国整体来说军工业增长并没有这么夸张,毕竟除了俄国之外,英法和澳大拉西亚全部都是军工产品出口大国,在战争前的武器装备就已经畅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协约国来说,相较于军工业,军队规模的扩张才更加夸张。

    战争刚刚爆发时,也就是1914年8月初,协约国士兵最多的国家是俄国,但总士兵人数也只有不到200万。

    但截止现在,俄国已经累计投入超过400万军队,法国也投入了超过300万军队,英国120万,澳大拉西亚55万,意大利60万,比利时35万,罗马尼亚25万,塞尔维亚35万,希腊15万,黑山8万。

    协约国投入这场战争的士兵总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万,死亡超一百万,受伤三百万人(累计)。

    而同盟国方面,德国投入了350万军队,奥匈帝国200万,保加利亚30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55万,共计六百多万军队。

    目前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也将退出战争,而德国和奥匈帝国加起来500多万军队中,死亡人数已经将近100万,受伤人数高达150多万。

    当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奥匈帝国贡献的战绩。奥匈帝国被俄国用一场战役打败,当时死伤人数就高达数十万,也让奥匈帝国差点一蹶不振。

    这场战争已经导致参战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00万,受伤人数将近500万,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同盟国和协约国,此时已经无法后退一步。

    这也不能承担战争失败带来的后果,不只是民众的愤怒,还有来自敌国在战后的敲诈和勒索。

    这也让各国更加疯狂的面对战争,德国已经有计划继续提高征兵力度,新的一年里继续征募至少100万军队,投入东西线的作战。

    此时德国的可战之兵高达将近200万,但西线军队目前只有100万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