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过生猛的后浪

    第184章 太过生猛的后浪 (第2/3页)

 昨晚跟乔泽在饭局上的交流虽然感觉收获很多,但毕竟当时人太多了,不方便一直说话。而且乔泽在开始吃饭之后,是真就一言不发,所以第二天许昌树忍不住又跑来了。

    新酒店地址是喻成功主动告知的。

    徐大江每天都会跟喻成功联系,打听乔泽的情况,喻成功也从徐大江的口中知道了这位许教授正在运作打算调到西林工大。自然便觉得这位教授亲切了许多。

    能被乔泽邀请的教授多少是有些本事的。更别提这人还是在燕北大学这种地方拿到的正教授职称。

    这种人才到了西林工大必然是要受重用的,喻成功不介意提前卖个好。八面玲珑的喻主任自有一套处事逻辑,小人物的人脉嘛,不就是靠这种点滴间的方便积攒起来的?

    尤其是老喻的眼睛很毒,能看出许昌树就是那种一心扑在学术上,心思颇为简单的学者类型。这类人,虽然性子难免高傲了些,但一般是会记得别人的好。

    可惜的是,这次许昌树来得不是时候,跟乔泽聊了不到二十分钟便被打发走了。

    这次拜访也让许昌树真实感觉到了张洪才为什么会说“跟乔泽聊过之后,你再决定要不要去西林”的原因。

    果然面对面的跟乔泽交流甚至比邮件交流似乎要更费力些。

    当一个人话少到一定程度,想要跟上对方的思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这反而让许昌树感觉更为兴奋。

    因为在他看来,乔泽虽然不喜欢交流,但这恰好说明了,这个年轻人是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上。

    再加上乔泽的天分,未来在西林工大跟乔泽合作,必然有机会研究最前沿的相关理论。

    他甚至不需要论文上加上他的名字,只要是能一起研究,第一时间去了解那些成果,就足以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更别提每次乔泽寥寥几句话,就能让他收获满满。

    这也就是他还不知道乔泽之所以忙碌,是正在写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的论文。

    如果知道的话,大概会更迫不及待的想从燕北大学跳槽到西林工大。

    平台资源?

    不存在的!

    华清大学的报告会许昌树没去,但只从燕北大学的报告会许昌树便能肯定,乔泽这样的人只要给他机会展现自己一次,就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平台,真可以做到,他在哪里,哪里就是平台。

    对于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都能信手拈来,哪里还需要什么平台?

    ……

    这两天,乔泽在燕北大学做报告的相关视频,也已经在华夏数学界流传开了,尤其是在华夏科学院数学部跟物理学部内部,长达150分钟的报告会视频开始疯传。

    本来就是半公开的报告会,加上燕北大学邀请了好几位院士参加,所有院士都主动索要了当天报告会的完整版视频内容。

    乔泽许多证明的过程,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可能很难理解,但满满干货的内容,如果要来反复观看,然后再对照《数学年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推敲,却还是能大概了解乔泽的思路。

    请访问最新地址

    到了周二,乔泽的这场报告会甚至掀起了科学院内部一场小规模的论战。

    围绕着乔泽的思路是否正确,能否真正解决这个困扰了全世界数学家跟物理学家大半个世纪的难题引发的论战。

    如果单纯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或许论战不会如此激烈,但一旦牵扯到其他东西,总是会让事情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

    就好像张洪才说的,一旦乔泽真能把这个问题证明出来,资源必然会开始出现倾斜。这跟乔泽涉及到的人工智能领域还不一样,虽然乔泽一样提出了数学理论向的研究,但已经证明了其应用价值。

    其实不太需要为数不多的基础研发资金,自然有核高基跟社会领域的资源直接跟进,就比如西林立橙科技跟有为集团的合作。

    但单纯做出杨-米尔斯理论证明就不一样了。

    这是真正纯基础理论向的研究,推动的是整个学科的进步。但同时这种理论向的突破,应用到现实产生经济效益,往往是以十年甚至数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纯基础理论向研究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产生效益的是根据这些基础理论发展出的新技术。

    毫无疑问前者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停滞的年代,每次突破都可能需要数十年的积累,但偏偏这些论文并没有所谓专利跟著作权的收益,只能依靠不间断的持续投入。

    这也是理论学者要么一辈子默默无闻,要么声名远扬甚至载入史书的原因。

    但基础理论向的投入就那么多,如果真确定了乔泽的思路没问题,这就牵扯到资金的分配问题。甚至可能主导资金分配的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存在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纠葛。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一样,从来就没变过。以后也很难有改变。

    ……

    周二下午,华夏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办公楼的三楼小型会议室里,两位院士刚刚看完了乔泽的发布会视频,正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沉思着。

    “老张,你怎么看?”良久,其中一位院士开口问道。

    开口的院士是周良,现在担任院里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口中的老张叫张明睿,曾是国家第一届杰出青年,同时也是现任院长,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华夏数学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的方向是代数群跟量子群,曾经最大的成果对仿射a型weyl群证明了lusztig关于双边包腔的基环的猜想,并确定了deligne-langlands关于仿射hecke代数猜想成立的充分条件。

    “我?我觉得很有意思啊!”张明睿抬头看了周良一眼,看表情似乎意犹未尽。

    “有意思?你的意思是看好这个乔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得上书建议给这个小年轻拉一笔扶持资金啊。”周良笑着说道。

    其实燕北大学这场报告会跟周良的研究并不重合。

    但周良的主要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