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不同凡响的不同反响

    第304章 不同凡响的不同反响 (第3/3页)

界面了,只是暂时还是空的。

    网站底部则直接链接了西林数研所的官网跟《数理新发现》杂志的官网。

    虽然网站做出来了,但如今的互联网上,每天都会诞生数以万计的新网站。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网站根本没有任何流量。

    对于无数大大小小的站长来说,获得流量的成本甚至要远远大于建站成本。

    但对于豆豆来说这显然不是问题。

    甚至它压根就没借助微博等互联网公域网站上的影响力。

    毕竟科学大奖很严肃,不能娱乐化。

    但众所周知投期刊论文的时候是需要填写通讯地址的。

    那些学界大佬用于接受期刊消息的电子邮件可都是公开的。

    除此之外,世界各大排得上号的各类研究所、高校等等有对外联系需求的单位、机构联系方式都在豆豆的数据库里,无非就是绕过一层层防火墙,让群发的邮件顺利抵达这些高知人群的邮箱,且不被当成垃圾邮件删除掉,保证这些人都会阅读而已。

    这对于豆豆来说显然不是什么难事。

    包括瑞典皇家科学也收到了豆豆发的邮件。

    总之,等到官网上线二十四小时之后,世界学术界都知道华夏成立了这么一个奖项。

    而且成立的原因,奖金多少,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评选规则,都在官网上展示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等到了第三天,官网的访问量已经达到了1389671人次。

    三天时间,一百三十八万的访问量,看起来不多。但这可是并没有在普通人中间宣传的数据。

    绝大部分访问量都是各国能被豆豆瞧上的学者跟科学家们又或者他们的学生们贡献的。

    一瞬间整个学界便掀起了轩然大波。

    正如豆豆所规划的那样,以乔泽,而不是西林的名义命名这个奖项,就是要第一时间来获取足够的关注度跟话题度。

    毫无疑问,这个奖项一出,话题度直接拉满。

    首先引发热议跟许多不满的就是这个科学类奖项没有用其他自然科学类奖项普遍施行的推荐制。

    要知道在社会所有领域任何普遍施行数十上百年的规则,都是有固定受益人群的。

    尤其是这种推荐制。

    针对诺奖而言,只有其管理委员会认可的机构或单位以及前诺奖获得者或其他指定的个人写的推荐信才会被认可。

    哪怕从世界范围来说有资格的单位跟人可都不多。

    所以对于有资格推荐的单位或者个人来说,这本就是一种隐形的权利。

    今年是否推荐,又推荐谁,是件很主观的事情。

    不排除有单位跟学者是真的完全以学术成果为出发点,来履行这项职责。但总有人会利用这些权利来变现。

    为什么我不推荐他,却要推荐伱?!

    更别提只要是人总会有亲疏远近跟好恶。

    现在乔泽奖不但对标了诺奖,还要将这项权利从大家手中收走,这就有些过分了。

    尤其是对于许多学界的大佬来说,显然不那么让人舒服。

    曾经做出了那么多贡献,一个他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奖,连推荐资格都没有,完全由人工智能掌控,这多少有些过分了。

    其二就是评审规则了。

    候选者直接在网站公开,所有成果转化为贡献度直接打分,排名实时展现?

    这是要把学术领域每个人的贡献度直接量化?

    虽然说豆豆把算法公开了,但凭什么一个人工智能能给学者们的贡献度进行排名?!

    还有那个让人诟病的公示期。

    科学类大奖还要公示的?!

    没听说过啊!

    这是评奖吗?

    要知道传统的科学大奖在正式揭晓之前,都是要保密的,不到最后一刻,没人知道花落谁家。

    这个乔泽科学奖竟然要把所有都放到阳光下任人评判?

    所以凭什么?!

    说实话,徐大江担心的真没错,许多大学者们第一时间了解了乔泽奖的各项细则之后,大都是不屑一顾的。

    但徐大江没想到,豆豆制定的这一套规则却在年轻一代学生们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私底下,那些打算投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们关于乔泽奖的讨论直接炸裂。

    “酷,太酷了!想到以后我导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候选人榜单上,让豆豆给他打分,我就觉得好有喜感。”

    “酷不酷另说,我觉得乔泽奖公布的规则要远比诺奖更公平。”

    “对对对,的确要更公平。只要豆豆真把贡献度算法公开,大家都能核对积分,的确要比推荐制公平。凭什么谁那诺奖总是那几个老家伙说了算。”

    “嘿,杰姆,你这话要是让你的老师看到了,你可就惨了,不过这次我觉得你说的没错。”

    “话说我有篇论文已经差不多要发了,会不会入了豆豆的法眼,把我也挑去当候选人?”

    “哈哈,快看,这有人在白日做梦!”

    “哇,大家快去看乔泽奖官网的候选人界面,豆豆把乔泽数学领域的贡献分放上去了,然后公布了贡献分的计算规则,足足有1.3万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