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皆大欢喜

    第126章 皆大欢喜 (第2/3页)

主意,还能只顾着我这个亲戚的想法不成?”

    忽然,孩子的啼哭响起,吵闹不堪,崔彩屏连忙让宫人将小儿子抱过来。

    李俶本还想再说些什么,微微苦笑,起身出了屋门。

    内侍程元振趋步赶了上来,低声问道:“王上,可到沈氏处歇息?”

    “不了。”

    李俶摆了摆手,走过长廊。

    程元振亦步亦趋地跟上,小声问道:“王上有何思虑?奴婢可否为王上分忧?”

    “不要紧。”李俶摆了摆手,自嘲道:“想到两桩姻缘。”

    “两桩?”程元振疑惑道:“县主的婚事,毕竟还是要回了长安,问过殿下,若殿下肯,直接请圣人赐婚即可……却不知另一桩是?”

    李俶不答,只喃喃道:“阿爷不会不肯,他身边的老奴出的差错,我是在化解此事。”

    “是啊,幸而有王上。”

    “对了,今日见到姑祖身边有一女弟子,颇有才情。”李俶似不经意地问道:“你可知她叫何名字?”

    程元振当即了然,应道:“奴婢明白,奴婢去问一问。”

    ~~

    次日,竹圃边。

    李季兰有些紧张地盯着薛白的脸色。

    好不容易,待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卷轴,她不由问道:“先生觉得如何?”

    “好。”

    《西厢记》的故事简单,却难在词藻。李季兰改来改去,如今才算完成了三折。

    薛白确实看到了她的改变,原本更多的是工整的对偶、骈文,如今则是随性了许多。

    只说这第三折,写到崔莺莺与张生的幽会,李季兰遣词用字也是相当大胆。

    “且看月色横空,玉宇无尘,花阴满庭,罗袜生寒,蹑着脚步儿行,芳心自警。”

    再往后看,看到一句“恨不得教他在我眼底眠”,连薛白都觉微微慌张,连忙合上卷轴,交回到李季兰手里。

    他想到王维当时所说,一时也不知道教小姑娘写这种艳文,到底是催生了艺术的发展,还是拉低了她的境界。

    “季兰子大才,依如此写法,接下来便顺了。”

    “是先生教导有方。”李季兰得了夸赞,脸泛红晕,又道:“腾空子也帮了许多忙。”

    李腾空吓了一跳,连忙否认,道:“我没有……”

    “许多词句都是腾空子想的。”李季兰不肯贪功,已飞快地说了出来。

    “不是。”

    李腾空来不及狡辩,眼看薛白目光看来,连忙扭过头去,道:“我不过是……指点一二罢了。”

    “对了。”薛白道:“之后的故事,我还是想略作修改。”

    “啊?”

    “且说张生入京赶考,崔母逼莺莺出嫁旁人,她宁死不从,遂出家为道,崔家只好寻一婢女冒充她嫁于一庸人,待张生高中归来,从道观接出崔莺莺……你们觉得如何?”

    薛白觉得如此一改,李隆基定然会喜欢这故事,都用婢女代嫁来表明寿王妃与杨太真不是同一个人了。

    可他面前的两个小女道却是呆愣住了。

    “小女子无才……哪知道这些……”

    “师妹,等等我。”

    她们匆匆跑掉了。

    薛白无奈地吁了一口气,回过头来,颜嫣正坐在秋千上,一脸看戏的表情。

    “阿兄把人吓跑了。”

    “没有。”

    “季兰子叫你先生呢。”颜嫣又道:“我又是阿兄的先生,那岂非是她的祖师?”

    “别胡说了。”

    颜嫣真就不再胡说了,起身,乖巧地行了万福,道:“阿兄,启玄真人说我已学会了他的吐纳之法,往后该向阿兄学太极拳法,请阿兄多多指教。”

    薛白不敢逗她,但两人对视了一眼,却是因默契而同时笑了出来。

    因为想到了他们常说的那句话。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中元节过后,在终南山居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回程时,薛白随着圣人的车队而行。

    他驱马走在颜嫣的马车旁,一路都老老实实的。

    此行虽没能根治颜嫣的病,好在得名医调理,还是稳固住了她的病情;他还教会了李季兰写戏文。

    从唐昌公主口中了解到宫闱旧事,确立了志向;与庆王结成了暂时的同盟;与咸宜公主夫妇化敌为友;以几首词作增进了圣人、贵妃的好感。

    与宁亲公主驸马、广平王也有了初步的接触。

    从局势上来说,把咸宜公主这个最爱出头的拉拢过来,右相府、东宫暂时都不能借刀杀人,又不愿亲自出手对付他,想必能得到暂时的安稳。

    而且祸水东引,有的是让东宫与右相府烦恼的地方。

    当然,之所以这般顺遂,主要是他得了终南山的地利,李亨、李林甫在长安城忙于正经事,没工夫搭理他。

    但终究还是要回长安的,往后便不会次次这般顺遂了……

    想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