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天上李太白

    第295章 天上李太白 (第3/3页)

  驿馆中,还留在那的商旅中有人看着这一幕,使了个眼色,安排人从山林间穿小道去通知前方的同伴设伏。

    “这些汉子,风风火火的,也不知这一路山贼土匪可多。”

    过了半个时辰,却有几个男装打扮的漂亮娘子赶到。

    她们显然是不太习惯赶路奔波,累得不轻,进蓝田驿歇了。

    “敢问店家,可有看到一位年轻英俊的郎君……”

    “说是往蓝关去了。”

    “店家回答得这般快,可是有人来打听过?”

    “小娘子如何得知?”

    “他们走了多久了?”

    “午间前后。”

    李腾空其实是从李岫那里打听到安禄山派了人追着薛白,心中焦急,想赶来通知薛白一声。

    “十七娘,你快来看。”皎奴忽然上前道。

    李腾空遂随着她往后面的客院走去,只见前方颇为热闹,一些赶路的读书人都聚在堂中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一夜之间,竟能作出如此多首好诗,怕是神仙。”

    “当中随意挑一句,都远胜我十年雕琢,这春闱,不考也罢,唉!”

    “这到底是谁写的啊。”

    须臾,有个客商走来,道:“这些诗,乃是李白与薛白斗酒时留下的。”

    “什么?!”

    “诸位且听我细细道来。天宝八载,薛白任监察御史,查得金吾将军李延业扣下云南太守张虔陀奏折,原是南诏王阁罗凤欲叛大唐,薛白敢言直谏,被贬至潮州,路过蓝田,与李白相遇,留下这些传世诗句,诸位可抄录、流传,为圣明除弊事……”

    李腾空听着,不由看了这客商一眼,预感到这是薛白的人。

    对方似乎也认出她了,点了点头。

    她便过去,小声地问了几句。

    那边,李季兰正愣愣看着墙上的诗,只觉自己要疯了。

    想到昨夜薛郎就是在此拼酒,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酌,留诗,她无比心向往之,觉得若能在场,折寿十年也是愿意。

    “天上李太白,人间薛公子。”

    她低声念叨着玉真公主以前的评语,心想师父果真是太有慧眼了。

    “季兰子,走吧。”

    “我再看看。”

    “你是想在这看诗,还是想去找人。”

    “走吧。”李季兰依依不舍地回过头。

    出了蓝田驿,走了一段路,快到前方的岔路口时,李腾空转头四下环顾,见官道上无旁人,低声道:“我们去华山。”

    “为何?不找薛郎了?他……”

    “他在华山。”

    ~~

    与此同时,在南下往蓝关的道路上,正有两拨人在厮杀。

    “遇到山贼了!快去唤蓝关守军……”

    “噗。”

    乔二娃蒙着脸,双手持着长柄陌刀狠狠劈下,将一名大汉劈倒在地。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如今却已能面无表情地杀人。

    不难,仗着人多且有武器,只要听着头领安排,保持纪律就可以。

    “补刀,别留活口!”

    “把他们的财物衣服全剥下来带走!”

    一行人指挥有序,动作迅速,很快隐入了山林。

    就在次日,从死者身上剥下来的物件已经送到了长安城。

    ……

    长安城。

    杜妗拿起一枚刻着火焰的奇怪牌符看了一会,收了起来。

    “传出流言,说安禄山派人把薛白杀了。”

    杜媗道:“有用吗?只怕他们不会信。”

    “阿姐是说圣人与哥奴不信?”

    “是。”

    “不需要他们信。”杜妗道:“只要能闹出声势就好,我们要的已不是圣眷,而是名望。消息传开,以后每一个讨厌安禄山的人,都会倾向于薛白,这就是众望所归。”

    说话间,达奚盈盈匆匆赶来。

    “何事?”

    “圣人诏告天下,兆庶皆安、边疆宁静,迫于万方之请,难为多士之心,今载十一月封禅西岳。”

    “知道了,去查具体的。”

    “喏。”

    达奚盈盈走后,杜家姐妹对视了一眼,杜媗忧虑道:“若是如此,只怕圣人更是不会承认南诏有变了。”

    杜妗讥笑道:“正是如此,到时更能让他下不来台。”

    ~~

    华阴县。

    县城内外正是热闹非凡,举目看去,到处都能看到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的商旅、民夫。

    薛白与李白没有入城,在城外的小酒肆坐着,等刁丙去打听回来。

    “郎君,华阴县没有客舍了。”

    李白问道:“为何?”

    “听说圣人要封禅西岳,此事筹备了数年了,元月,朝中大臣接连劝谏,许多人已提前得了消息。希望能借着此事谋个出身。”

    “谋个出身?”

    李白喃喃了一句,抬头看向天空,仿佛遥思着他待诏翰林的那段时光。

    末了,意兴阑珊地摇了摇头。

    但不等薛白想安慰他,他已笑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蓝田驿得三郎这一句诗,平生大慰啊。”

    薛白其实早记成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直挂云帆济沧海”,倒没想到醉后反倒能把原句念出来。

    李白忽然豪气顿生,道:“那夜我耍了赖,用了一首旧诗,今日你我也不必去住驿舍了,就在这酒肆欢饮达旦,继续以酒佐诗,如何?”

    薛白已玩不起了,酒量与诗才都不行。

    他转头看向远处那高高的山峦,道:“不到华阴县了,直接登华山,太白兄可有雅兴。”

    “舍命陪君子。”

    两人都不是娇生惯养的,遂打算趁着天还没黑,先登华山。夜里看能否在山中寻一道观,或干脆野宿。

    李白从年轻时就仗剑去国,游历天下,登山非常有经验,他曾来过华山,路上便随意地说起一些经历。

    他聊一座名山,不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给它添上一抹瑰丽色彩,说的更是他的一众好友,以及一首首的诗词。

    从华山聊到峨嵋山,讲的是“峨眉山月半轮秋”的风景,而他思念友人,便会在夜里直接乘舟去寻访……

    薛白正听得津津有味,前方忽然有一队人抬着十余口棺材路过,挡住了去路。

    队伍中,竟还能看到一个绿袍官员,想必是华阴县令。

    李白大为好奇,拉过路人便问道:“出了何事?县令抬棺,死了许多大人物不成?”

    连问这句话之时,他的姿态都十分潇洒,多少有些不妥。

    好在并未死人。

    “圣人下诏封禅西岳了!县尊在做准备呢。”

    薛白问道:“县令要死谏圣人不成?”

    “那哪能啊?这可是让全县受益的大好事,郎君你想,到时满朝文武都要随御驾前来,华山路可不好走,万一死了几个朝廷重臣,县令一时半会找不到棺材,可是要影响前途的……”

    “他真是周全。”

    薛白也不知作何感想,末了,只能如此评价一句。

    一县之主,为了迎合圣意,早早就做好了如此周全的准备,何愁不能升官?

    李白则是哈哈大笑,吟道:“遥裔双彩凤,婉娈三青禽。往还瑶台里,鸣舞玉山岑。以欢秦蛾意,复得王母心。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

    旁人不懂他这诗的意思,薛白却听出其中的讥讽之意。嘲笑华阴县令是会讨王母欢心的彩凤,而他则是衔木独自哀吟的精卫鸟。

    “走吧。”

    等搬着棺材的队伍离开,他们继续登上华山。

    抬眼看去,远远地竟已能看到那座还在修建的华山祠,巍峨地立在山巅,像是当今天子的文治武功已在大唐之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