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君臣情义

    第360章 君臣情义 (第3/3页)

来,老眼凝视着杨国忠良久,心想这辈子树敌太多,恨他的人数不胜数,相比而言,杨国忠一直以来对他还算恭谨。

    “国事,就拜托你了。”

    虽然杨国忠要拜相,不需李林甫的同意,但有了这句话,往后接手政务的过程却能顺利很多,杨国忠不由大喜,又说了几句,告辞而去。

    一场会面,消耗了李林甫最后的力气。

    他想到自己守了一辈子的相位,最后便宜了杨国忠这样一个无赖,悲从中来,深感到相位不值当,连带着他的一生都显得廉价。

    “阿爷。”李岫上前道:“兄弟姐妹们马上就到了,你想见谁?孩儿去请。”

    李林甫这才想到昨夜还有重要的话未说完,今日偏是被杨国忠耽误了,他努力张开嘴,却是气若游丝。

    “薛白……薛白……”

    此时,院中已响起了繁杂的脚步声。

    李岫回头看了一眼,心知不可能让那近百余的家人们都拥进来,连忙命人去拦住。

    “阿爷,你想见谁?我们一个个请起来。”

    李林甫眼神里的光彩已经褪去,最后喃喃道:“薛白……”

    “阿爷?”

    “阿爷?”

    李岫连唤了好几声,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伸手到李林甫鼻息下一探,整个人木在了那里。

    他茫然转过身,看着朝他走过来的家人,不知李家往后该怎么办。

    执掌大唐权柄十七载的宰相死了。

    谁也不知大唐往后又该怎么办。

    ~~

    杨国忠离开了李林甫的别业,也不换衣服,依旧是那幅风尘仆仆的模样,赶到了华清宫面圣。

    他一路上想着方才在李林甫面前赌咒发誓的情形,暗忖如今已经学会了那口蜜腹剑的本事,且比李林甫还要更胜一筹。

    一路进了殿,圣人正好泡了汤出来,径直召见了他。

    相比于李林甫的老病,李隆基看起来则元气满满。

    “臣拜见圣人,请圣人上元安康。”

    “免礼。”李隆基披着长袍,在温暖如春的殿中坐下,打量了杨国忠一眼,自然能看出他故意不换衣服好邀功,只觉好笑,道:“爱卿辛苦了,平定南诏之战大胜,多亏你调度有方啊。”

    “全赖圣人亲纡秘策,运筹帷幄,圣与天合,佑我大唐将士,方有此胜。”

    李隆基听得高兴,洒然一笑,命人端来酒杯,问道:“你何不等些时日,押着阁罗凤回朝报捷。急吼吼地跑回来做甚?”

    杨国忠之所以能回来,自然是李隆基批允了,之所以有此一问,无非是打趣他心急罢了。

    他便傻笑了两声,老老实实应道:“臣听闻右相病重了,担心圣人身边无人分忧。”

    “也好。”

    事实上,李林甫病的这些日子,李隆基已因为要再操劳国务而感到烦了,环顾朝堂,杨国忠虽不是最德才兼备的,却是最能体谅圣心的。

    更何况,南诏一战,看得出杨国忠是个福帅。

    “你先把这次南征的功劳整理出来,将士如何封赏,拟个章程出来。”

    “臣遵旨。”

    这是一个繁冗细致的差事,李隆基懒得亲自过问,对于杨国忠而言,却是个肥差。

    且李隆基这态度,显然是答应把宰执之位交到他手里了。

    正此时,有宦官匆匆赶来与高士力耳语了一句,高力士遂趋步上前,低声道:“圣人,右相卒了。”

    李隆基微微一叹,心想着这李林甫死在这时节,正耽误了上元佳节。

    杨国忠则是眉头一动,低头在那,考虑着该摆出怎么样的表情。

    他没想到的是,圣人远比他要实际,当即道:“下旨,以杨国忠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

    “遵旨。”

    高力士领了旨,问道:“给右相的恩典,是否也一并下诏?”

    “办吧。”

    李隆基随意地挥了挥手,今年上元节既不办御宴,他自有别的乐趣,不耐处置这些。

    杨国忠遂与高力士一道又往李家别业而去,宣旨,赠李林甫太尉、扬州大都督,给班剑、西园秘器。

    原来追赠早已准备好了,只等李林甫一死。

    但圣人终究是君恩深重,须知这班剑与西园秘器乃特殊恩宠,大唐开国以来,享此殊荣者不过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萧瑀、岑文本等数人,其中兼赠三公者,唯房玄龄、李靖两人而已。

    李林甫死后能得如此厚待,既是君臣情义,也是圣人对其盖棺定论,赞许他辅佐圣人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的功绩。

    总之,逝者已矣,往后该轮到他杨国忠宰执天下了。

    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件事,正是南征之战有功之士的封赏。

    ~~

    云南郡,姚州。

    是日,忙完公务,崔光远再次邀薛白小酌。

    成为云南太守之后,他对薛白的态度略有了些变化,颇有希望薛白早日升迁的意味。

    “我今日听闻,鲜于仲通也要被调回朝中了。”崔光远道:“据说,是酬他功劳,要迁任他为京兆尹。”

    薛白其实也得到了消息,揣着酒杯点点头。

    南诏一战,鲜于仲通实际上功劳不大,升迁的却是多,无非是朝中有人,擅于钻营。

    崔光远道:“我得罪过他,如今更是不宜再回长安了,就留在云南,但你的封赏为何始终没下来?依理说,朝廷不可能薄待了你。”

    “是不会薄待,否则早就封赏了。”薛白道:“正是不好封赏,才一直拖着。”

    “为何?”

    “他们忌惮我。”

    薛白知崔光远盼着他走,遂也不藏着掖着,坦白说了他推测的朝堂局势。

    “如今杨国忠与李林甫争相位,都拿不准我会帮谁,故而皆不愿让我回朝。可相位之争一旦尘埃落定,他们便要面对新的对手,想必能用一用我。”

    崔光远闻言一笑,问道:“到时只怕要争着抢着请你回去?”

    他话音才落,小小的府衙外已能听到有马蹄声响起。

    不一会儿,刁丙跑过来,道:“郎君,驿马来了!”

    他赶到薛白面前,把一封公文递了过来。

    薛白还没接,只看向上面的印章就已明白发生了什么,遂端起面前的酒杯,缓缓把酒倒在地上。

    他还未与李林甫喝过酒,这就当是敬李林甫一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