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盟主

    第426章 盟主 (第3/3页)

,薛白若是答了,后果还会有更多,倒不如一开始就顶回去,尴尬也好、剑拔弩张也罢,要让旁人意识到盟主说话,就不能被打断、质疑。

    贺兰至嘉见薛白不理会自己,愣了一愣,还要闹事,“咣”地一声,王难得已拔出佩剑,吐出两个干脆有力的字。

    “议事。”

    薛白遂无视了这点小冲突,继续道:“官兵既已与叛军对峙于河洛,当此时节,我等断叛军粮道以及归途,则叛军必然军心大乱,而安禄山若敢遣兵前来攻打我等,则兵力不足,必为官兵所败。”

    说着,他在地图上从常山郡到平原郡划了一条线。

    “我们只需集中兵力,守住常山郡、赵郡、平原郡诸地,足可断叛军粮道,集中兵力,坚守不出。静候叛军大败即可。”

    薛白大概知道自己触发了哪些改变。他促使太原出兵,保护了井陉这条要道,而且让河北诸郡县归附大唐的时间提前到了安禄山攻下洛阳之前。

    这对叛军的军心士气必然是有所影响的。

    对于洛阳之战,他已做了能力之内所能够做到的全部了,至于朝廷能否取胜却不在于他。要派谁出战、派多少兵马,用怎么样的战略,只有皇帝一人能决定。

    就算是太子,也要等登基之后,才能左右这样的大事。

    而薛白连太子都还不是。

    总之,他给这些人画了饼,话语中有很多欺骗的部分,用以激励人心,但也不全是假的。

    他们坚守河北诸城,确实是能为洛阳之战创造非常大的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兵取胜的可能性应该是大增的。

    ~~

    这场军议,杨齐宣也在帐中,虽是被挤在一个角落里,却也听得信心倍增。

    他摸着自己被打掉的门牙,意识到自己以前真是太傻了,竟选择与薛白争风吃醋。如今一场大乱盖下来,方才显出薛白的身世与能力,这哪是情敌?该是值得投效之人。

    好不容易捱到后半夜,军中各种杂事结束,杨齐宣马上就去求见了薛白。

    “郎君!”

    “起来。”薛白到现在还没有卸甲,揉着困得快睁不开的眼,瞥见杨齐宣跪倒在地了,道:“有话直说,莫说无用的。”

    “是,我今日发现贺兰进明对郎君不服气,特意来提醒郎君。”

    “他不服能奈何?”

    杨齐宣并无主张,主要是来表现他一心为薛白考虑的态度的。

    于是,他小步地上前两步,低声道:“贺兰进明那是有眼无珠之辈,嫉妒郎君被推为盟主。却不知他根本没有嫉妒的资格。”

    薛白闭着眼假寐,似听非听的。

    杨齐宣道:“依我看,目前为止,不论河北诸郡守不守得住,郎君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嗯?你为何说‘守不守得住’?”

    “郎君可莫责我扰乱军心,我是私下与郎君谋划。”

    “好。”

    杨齐宣小声道:“旁人不知道,我从长安出来的如何不知?朝廷仓促之间连调出兵马守住洛阳都难,暂不可能出兵河北。安禄山那人脾性火爆,一定会马上遣大将杀回来,我们这几座无险可守的小城、几万各方拼凑的兵马,不说定然守不住,但郎君只怕难守。”

    薛白不答,手指轻轻点着膝盖,脑子里又浮现起在偃师县的情形。

    杨齐宣今夜来,真正想谈论的却不是战局,而是他更擅长的争权夺势。

    “郎君不必忧愁,方才说,郎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首倡大义,被河北诸郡推为盟主,如此声望,足矣。”

    “我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保大唐社稷!”

    薛白竟没有反驳。

    杨齐宣见自己说准了,又道:“如今叛军兵临洛阳城下,与长安只隔一道潼关。社稷岌岌可危,依我所见,郎君不需在河北坚守太久,而该以圣人安危为重,招募燕赵之士,率数万人经河东,回京勤王!”

    他自诩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说到后来兴奋了起来,唾沫横飞。

    “郎君你想啊,叛乱至今,唯有你一肩担起重责,得两镇大将信服。更是东宫之支柱,此时若回到长安,圣人必然要嘉奖于伱,太子必然更加倚重。以你的能耐,以及这数万兵马,设法让太子挂帅不难,再请太子平反当年冤案,你便可凭郡王之身份统兵平叛……”

    果然,薛白睁开眼,看了杨齐宣一眼。

    这一刻,杨齐宣与往昔有些不同,竟隐隐有些像是当年那个造反的王焊,不,更像是李十一娘。

    只要敢想,他的野心就会被点燃,由此变得疯狂。

    杨齐宣被薛白的眼神一对视,有些害怕,干脆再次跪倒在地,用发颤的声音道:“我出言不逊,但都是为了郎君考虑啊,河北必然是最受安禄山兵势袭卷之地,可提升郎君声望,然要保社稷,终究得看长安啊。”

    “我问你。”薛白道:“这些,是你自己想的,还是独孤问俗、李史鱼他们说的。”

    “是……是……”杨齐宣犹豫了一会,道:“是我与他们交谈,深受启发。”

    “那他们为何不与我说?”

    “他们对郎君不如我赤诚。”杨齐宣道:“我是只为郎君考虑,他们的杂念太多。”

    薛白摇了摇头,心知独孤问俗、李史鱼是有忠义在的,不会这么快就劝他做出弃河北而逃的事,毕竟现在守在这里还有意义。

    但他并没有给杨齐宣泼冷水,竟是真愿意与之交谈几句。

    “你知道我为何让袁履谦诈降吗?”

    “因为,当时常山郡就是抵挡不住叛军。”杨齐宣道:“放叛军过境,方可从中切断,使之首尾不能相顾。”

    “是啊,眼下这局面也是我一手促成的,岂能轻易就罢手?”

    “可即便如此,”杨齐宣小声嘀咕道:“朝廷哪有三十万大军守洛阳?”

    薛白当然也知这一点,他想到安禄山应该快到偃师了,难得叹息一声,道:“有些事你说的不错,但不够极致。我若要回长安,也得在声望大到无以复加之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