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乎?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乎? (第1/3页)

    流民浪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正当王朝鼎盛,吏治也还清明,再加上有像严家这样的家族主动“为朝廷分忧”,因此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在永乐朝那二十多年中,这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就连永乐皇帝,在下达了赈灾的相关命令,并得知灾民已经受到控制之后,也很快对此失去了关注。

    朝中重臣,就更没有闲心去关注这些流民了,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忧国忧民的大臣之外,饱受儒家礼仪与爱民思想熏陶的臣子们往往还不如皇帝关心普通的百姓。

    相关的负责官员,所在乎的,也只是自己履历上的一笔功绩。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所救济的灾民,是已经“消失”了很多之后的。

    在官员们的上奏中,灾民共计有约五万余人,大量的灾民在受灾后,涌向了附近的府城,不过并没有蔓延太远,在宁波等地,就已经基本没有难民的踪迹了,现在这些人已经全部赈济、重新分配田亩完毕。

    这个数字,少了至少一万人。

    其中有五千左右,被杭州本土的地主们瓜分,三千多人在流浪中,被各地的富商所吸纳。

    而宁波府附近,不是没有难民,而是全部被严家做吸收。有足足近两千人,成为了严家的佃户,也正是在这一波之后,严家的田亩终于被分发得差不多了,各个镇子也塞满了人,进入了饱和期。

    对于这些,朝中的官员们一无所知,有的就算知道,也暗暗地隐瞒了下来。

    毕竟,历朝历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总得来说,这件在浙东影响巨大的事件,并没有给南京朝廷掀起什么风浪。

    因为这个时候,南京,太子与汉王的斗争如火如荼,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永乐朝的党争并不频繁,唯一比较激烈的,便是太子党与汉王党的夺嫡之争了。

    虽然太子与皇太孙已立,太子还时常辅政甚至监国,但是汉王依然占据着上风。

    因为朱高炽,实在不合朱棣的胃口。

    大典修完了,北征结束了,运河也疏通了,交趾那边,却又开始闹事了。老将张玉叫苦不迭,他可是当过元朝官的人,可以想想人家多少岁了,现在也功成名就,前不久因为平交趾的功勋受封英国公,现在只想着能够回京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