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跳槽

    第181章 跳槽 (第1/3页)

    “载人登陆火星的花费,应该在多少钱?”

    佘院士:“如果我们自己做,并充分利用月球轨道或者近地轨道的空间站进行加速,保守估计在800亿到1000亿元左右;但如果是采用传统的飞船登火在技术上与登月并没有太大差别,无法像登月那样产生那么多的科技影响拉动技术和经济发展。”

    曙光计划虽然是匆匆上马,但注资庞大,调用了几乎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而且由航发委统制吸纳了民营航天的力量。

    真要说参与到曙光计划的人数,可能超过数百万人,涉及的企业规模达到上万家,而且带动了相当多的技术突破。

    六院模仿新远公司和specaX的发动机流水化生产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而且将产量提高到了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程度。

    配套的下属工厂也因此迎来了技术升级和规范更新,对其他产品制造也有好处。

    再比如月球车的研制,也是承包给了两家民营企业,开发新的电池和专用电机,这些昂贵的技术最终都会民用化,为他们的产品取得优势赚回研发成本。

    更不要说还有院校研究所组成的无数个科研小组,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来。

    在航天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在其他方面找回7到12美元不是假的,但也是有条件的。

    登月可以带来技术升级,但登陆火星就不一样了,传统方法采用的技术和登月没啥区别,就没有科研红利,纯粹的就是花钱。

    所以对于华国的载人登火计划,不管是航天局和上级都是真的不急,看的也没那么重要。

    月球的资源就足够丰富了,地球的人口压力还没到爆炸的程度,载人登陆火星的意义在精神上不小,但物质上不够大。

    佘院士继续说道:“以前我们设想是在本世纪中叶完成载人登火任务,30年代完成登月,用20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以将投入资金压低;现在的话,如果在20年开始准备,差不多可以在2030年之前登陆火星;

    这样费用就低多了,十年,每年在这个方向平均投入三十亿就够了,由于登月的技术突破,可能最后还没有曙光计划花的多。”

    上级:“火星和月球不一样,它的科学探索意义更强一些。”

    佘院士思索了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