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维内托一号

    第228章 维内托一号 (第1/3页)

    肖冈田不太明白谢廖夫的意思,H1的维护费用都要2000万了,也就是说发射系统不到1000万?这怎么可能?

    谢廖夫打开自己的X16笔记本,直接把支持触屏的屏幕压到180度开合角,打开电子图版。

    “你看,如果我们造一架无人的H1,不载人,将舱内温度限制提高到最大阈值60度,减轻的重量够不够装下十吨载荷,能不能把维护费用压低到2000万以下?”

    “那当然没问题,无论20度还是60度的温度对设备来说都没有区别,这样的话……我觉得1600万做一次维护肯定够了,隔热层肯定大幅简化了。”

    谢廖夫:“那么,就是发射方式的问题的了,你听说过MAKS计划吗?”

    肖冈田:“MAKS……马克斯,不,我想起来了,用安225发射航天飞机?”

    谢廖夫:“在我死之前,联盟就在研究能够便宜且方便地把小型航天飞机或者空天飞机发射进入太空的计划,那个时候还没有MAKS,是米格设计局提出的‘螺旋’计划。

    他们打算制造米格105,一种小型空天战斗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制造的高超音速载机背负飞到5马赫左右释放,自行飞入太空,跟你们的腾云计划差不多。

    后来在80年代,安225诞生后,闪电设计局通过好几个计划设想后推出了MAKS。”

    MAKS空天飞机计划,是上个世纪联盟推动的一个空天飞机项目。

    计划的核心是使用安225载机,将MAKS小型空天飞机和200多吨的燃料罐组合体运到10000米以上高度,达到一定速度后将组合体释放。

    然后MAKS航天飞机尾部的两台能提供275吨推力的发动机启动,一路推着组合体直达近地轨道,之后抛弃燃料罐。

    整个发射过程安225载机起飞花不了什么钱,装200多吨燃料的罐子也要不了什么钱,航天飞机可回收,也只有维护费用。

    谢廖夫:“H1比MAKS更大,但这没关系,安1250机背载重可以有500吨,搭配300吨重的燃料罐就够了,至于发动机必须使用高比冲的氢氧发动机,就H240吧,放大一点做一台H300,一万米高空以110%功率输出,330吨推力肯定有。

    安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