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金星计划

    第316章 金星计划 (第1/3页)

    “东航接收首架国产窄体大客机C919,预计下个月开始正式运营。”

    在京城大会小会的间隙,林炬被突然顶上来的热搜吸引了眼球。

    在首飞3个月后,商飞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完毕第一架量产版本的C919,这架属于东航的客机由他们派来的飞行员在魔都虹桥机场进行联合试飞。

    假如100个小时的飞行测试都没有问题,那就意味着可以正式交给航司卖票开始正式营运了。

    看着蓝绿涂装的C919在公众面前大肆试飞的场面,林炬不由得想到了C822和C832。

    说来有趣,虽然两个项目是同时进行而且C832还是技术难度更高的宽体干线客机,但截至到现在C832反而进度更快。

    因为这两个项目中C822新远的研究力量占比更少,C832则基本占据主导地位,关键设计人员和工程师以及部件制造都是偏向新远基地承接。

    有着研究院开挂以及安1250的团队参与,C832进度快的惊人,作为起飞质量250吨的大客机,在春节之前C832的主要结构试验以及样机机体力学测试已经全部完成。

    下一步就是等各个厂家赶制首架试飞的原型机零部件,然后运过来总装,地面检查完毕后就可以送上天空了。

    而这些厂家,几乎又都参与了C919、C822等客机的制造环节,甚至波音和空客的供应链也有它们一环。

    C832和C822兄弟的目的和安1250不一样,它们在解决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出一条现代化客机研发、生产、装配产业链,需要衔接各个企业,进度会不可避免的拖慢。

    安1250首批制造时分包出去的只有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部分,绝大多数都是基地制造,成本是客机无法承受的。

    和C822不同的是,C832团队经验很足而且新远负责供货的子系统部分不需要再度研究以及各种测试,省下来的经费都拿去分润给其他供应商,导致国内的配套企业也更乐意为C832投入精力。

    C822预估是在10月完成首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