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为什么天才不是我?

    267、为什么天才不是我? (第2/3页)

 另一边,也在聊着同样的话题。

    作为导演,刘毅守虽然待会还要看定妆效果,但他也不用在片场干等。

    这次除了一直跟着他的副导演林海,其余的两位副导演都是龙达影业和企鹅视频安排的人,还有几位部门负责人,他不太熟,便约着一起去吃饭聊聊天,沟通一下感情。

    其中一位副导演称呼为老蔡,打探道:“亦哥儿平时就这样拍戏吗?要是这样,这部剧感觉咱们一年都拍不完啊!”

    拍摄计划表其实已经安排出来了,但这种东西得看具体情况。

    小导演,或者预算不足的剧组,又或者赶档期,那肯定得严格按照计划拍摄,但李亦很明显不属于此例。

    拍摄周期拖得久了,作为副导演,老蔡的薪酬是能拿多点,但根本没有再去一个新的项目来的多。

    “亦哥儿拍戏的要求的确不低,但这点倒是不用担心。”

    坐在中间位置的刘毅守摇摇头,派了一圈烟,自己点了一根,再不紧不慢地说道:“亦哥儿的剧组,进度只会比计划表快,不会慢。”

    开玩笑,剧本完整,没有一丝多余,老子的分镜头还画的明明白白,拍的基本上都是有用素材,就算每场戏都要磨,反复地磨,也一样不会超出预期的拍摄时间太多。

    《庆余年》拍摄周期预估在五个月。

    况且,像今天这种情况也不会每一场戏都是如此。

    刘毅守自然是明白今天这场戏,李亦为什么要反复的拍,但他可以和张颖儿说,不能和在座的这些人说。

    所以,大家也只当刘毅守是在稳定军心。

    美工组的组长道:“咱们现在都进组了,刘导,您就给我们透露个准数吧,不然有活找上门,我们也不敢接。”

    《庆余年》的剧组配置挺厉害的,都是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有资历也有能力,根本不缺活干。

    “真的,只要没有别的意外……呸呸呸!”

    林海也是比较信影视圈沾点玄学的人,说错话了连忙呸了几声,嘴里念念有词“有怪莫怪”,才继续道:

    “反正亦哥儿的戏拍非常快,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完整的成片,不会有太多的剪余片,这么跟你们说吧,之前夏洛拍摄的片比几乎是5:1。”

    剪余片意思是没有放进正片里面的拍摄素材。

    而片比是拍摄素材和正片的此例。

    “什么?”

    “真的假的?”

    听到夏洛的片比,其他人都惊呼出声。

    在胶卷时代,为了节省制作成本,国内电影的片比通常都是在5:1到8:1左右。

    至于如今,其实基本上已经很少会用到片比这个词了,一部电影数百个小时的素材都是正常的事。

    像叶建华那种,一部电影动不动就拍好几年的,要是文青病犯了,几千个小时的素材都有可能。

    而夏洛电影总时长104分,也就是,总素材也只有不到十个小时,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虽然剧组的工作时间要比开机拍摄要长的多,素材时长短,不一定就会拍的快,但这也证明李亦不是那种每一场戏都要反复斟酌的“病人”。

    是的,任谁和叶建华这种导演合作,不管明面上怎么夸,背地里肯定不会少一句“神经病”的评价。

    面对众人的惊疑,刘毅守淡淡地笑着喝了口茶,没有说话。

    林海自豪道:“那当然是真的,当时做后期,亦哥儿还纳闷素材怎么有这么多呢。”

    老蔡啧啧称奇道:“好家伙,这还真的是脑子里已经有完整的电影了。”

    当然,电影才多长?

    老蔡他们虽然不觉得《庆余年》的片比也能做到这种程度,但也算是松了口气。

    同时又惊叹于李亦真的和传闻中那么牛逼,真的有这么快!

    刘毅守和林海很满意他们的反应,前者淡淡的笑,后者则仍然是一脸自豪。

    李亦没想到的逼,这两人帮忙装了!

    接下来他们的话题,就有点变化了。

    明天还有工作,众人仅是小酌,但并不妨碍他们长吁短叹。

    这个世界的天才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多我一个呢?

    ……

    这天晚上,张博和林讯正好也在横店拍戏,找李亦吃饭。

    李亦带着张颖儿一起赴约,吃完饭之后,没聊几句,张博和林讯又接着回去拍夜戏。

    横店设施很完整,镇上吃喝玩乐的地方不少,各大连锁的快餐店、奶茶店都有。

    但人着实不少,其中还有相当多的追星族。

    夫妻俩怕被认出回不来,也没敢瞎逛,从饭店出来就坐上车直接回酒店。

    然而,酒店门口就围了不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