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二张专辑【二合一】

    第134章.第二张专辑【二合一】 (第1/3页)

    整个06年,京城电影学院完成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两部电影,分别从奖项和票房上都获得了成功。

    而参与其中的剧组人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业内闯出了一番不小名声,作为北影中文系主任的姜为,也不知道是有点眼红还是想再证明一下自己,突然就静极思动有了再当一把导演的想法。

    没错,这不是姜为第一次当导演了。

    编剧出身的他,在03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沉默的证人》。

    这部剧讲述的是我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故事,主打悬疑和破案,算是开创了华夏此类题材的先河,众多业内人士一片看好,但是剧集上映之后,收视率却反响一般,纯纯的叫好不叫座。

    可能03年的时候,观众们还是不太喜欢这类偏沉重和烧脑的犯罪题材剧,而且该剧从制作完毕到最后播出,在审核上也是几经波折,折腾了一年多才勉强收回了成本。

    姜为痛定思痛,自己分析了原因。

    主要问题还是在题材和剧情上,犯罪心理学这个题材对于21世纪初观众来说,有些超前了,那几年绝对是古装戏和苦情戏的天下,他这个题材先天就不吃香。

    再一个,剧情过于沉重,全剧过于黑暗压抑,有些影响观众们的观看心情。

    所以成绩并不好。

    姜为这次还准备从电视剧入手,在题材选择上,他还是没有放弃他热衷的悬疑题材。

    但是他这次也吸取了教训,内在的核心是悬疑没错,但是整个故事的背景和角色人物的设定他准备巧妙的包装一下,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能跟悬疑搭上边的除了犯罪题材,貌似就剩谍战了。

    姜为一边自己创作,一边苦心寻找改编作品。

    一个月下来,创作没什么进展。倒是还真让他找到了一本满意的。

    就是作家龙一在2006年刚刚发表的短篇谍战类,《潜伏》。

    《潜伏》原著跟后世广为人知的经典谍战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短篇,《潜伏》原著全篇下来,也只有寥寥一万余字。

    它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一名忠诚的地下党员余则成服从组织的安排潜伏在果党军统局天津站,任少校副官兼机要室主任。

    在潜伏期间,因伪装需要,被组织上阴差阳错地安排和一位粗鲁的农村女游击队员翠平做假夫妻。

    故事就此展开。

    有些洁癖的小知识分子余则成,他成熟内敛,平静的外表下有着远超常人的英雄气概,而与他搭档的却是来自乡下,单纯、泼辣、不会变通的耿直妇女翠平。

    两人在假扮夫妻共同执行潜伏任务期间,因为出身和经历的不同,在生活中和性格上冲突不断,在两年的相处中,两人从彼此的对抗、误解和冲突中逐渐加深了互相的了解,最终产生了感情。

    整个故事有冲突,有张力,而且故事背景可以划入市面上经久不衰的抗战题材。

    姜为对这个故事爱不释手,立马下定决心就要改编这个。

    随后多方打听,联系到作者,说明来意之后,才发现自己晚了一步,原著的改编权已经被孙羿拿下,或者说被孙羿工作室买下了。

    当初那个在学校会议室里侃侃而谈推荐自己剧本的小年轻,再次进入了姜为的视野。

    孙羿接到姜为主任的电话时,正在王景天的录影棚,哦,也就是他现在的音乐工作室。

    随着《那些年》电影的下映,他的第二张专辑首月销量也出来了。

    整整50万张。

    这第二张专辑首月的销量就快赶上他上一张专辑总销量了。

    销量暴增的原因除了跟电影《那些年》互相绑定的宣传策略外,核心还在于他选择的歌曲都是经典之作。

    第一首歌是《为你写诗》。

    “爱情,是一种怪事,也是一种本事。”简单两句歌词,说尽了爱情的特质,很多人觉得这首歌词曲简单,像是口水歌。

    但是孙羿觉得,越是简单,越能看出功底,抓耳的旋律和简洁的词曲,道尽了恋爱中的真谛。

    “在爱情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傻子。”

    第二首歌是《愿得一人心》。

    “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简单的话语,需要巨大的勇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