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王氏来了
第211章 王氏来了 (第1/3页)
前世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大齐立国后,为日后做打算,也为了储备人才。太祖完善了前朝流传下来的武举制度,以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为理念,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
然而上皇治世初期,曾有朝臣发起过一次进一步改革武举的议论。
有朝臣主张设“三等武科”,分别遴选出基层、中层与将帅三个档次的人才。
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过了第一场就能有资格去担任小旗、总旗之类的基层军官了。
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过了这些就算可以当百户到千户之内的官了。
而第三场就不是常人能参与的了的。三场考的是兵法、天文、地理等领兵的大将需要掌握的哪些知识
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换句话说,培养难度过大,有这种本事的也不需要来考。
而且这种武举就不是寻常武馆能教的了,讲道理若是武馆里的武师会这些,那他还要在武馆里当武师吗?早就参军搏富贵去了。
也就只能官办武学了。
对此,贾珲倒是很乐意去教,但学员们能不能学会兵形势这种吃天赋的东西他就无法保证了。
然而办武学这个想法很好,但真办起来难度直线上升!
开国初年就办过官办武学,但很快就成了个官办武馆,教的东西也与外面的私办武馆没什么差异了。
这年头,能如孙武、尉缭还有李卫公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军事理念与练兵、作战方法著书立传的人还是太少了,武将们的兵法心得大多都是要传家的!可能碍于太祖的威严去教书了,可教着教着,武将们不由自主的就开始留手段,留着留着就一点手段都没了
武学也就这样迅速没落了下来,在办学后的弟九年被废除。
不过现在也不是商议武学的事情,而是考核上直亲军的军官,规矩也没有考武举那么多,只是按照那些项目考罢了。
但是最基本的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在贾珲宣布了这个规则后,原本还充斥着肃杀之气的校场瞬间鬼哭狼嚎起来.
不过规矩就是规矩,二圣当面他们也不敢造次,更何况,他们的顶头上司也在点讲台上看着他们呐!
首先,抽取考试号。
在点讲台上无所事事的都指挥使们也纷纷下去,带领着自家的参考人员来到了点将台正下方的几张桌子处。
桌子上放着几个竹筒,竹筒里塞满了打乱了次序还混了又混的竹签,等一下抽到什么号,就去哪个考场哪一号座位。
虽然人比较多,一千多不到两千人。但他们毕竟都是武官,大家都是体面人,都很自觉的有序的排队抽签。
等每个人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签子后,在一众上直亲军士卒的带领下,他们也根据自己抽中的签子来到了属于自己的位子上,开始考兵法军略.
这些个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杀才们的面色也从惴惴不安逐渐狰狞了起来.
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倒是没什么,实践着就学会了,可是.
轮到背书还有写军略了
“嘿,你瞧瞧李双全那表情,嘿嘿,当初他婆娘生他家老大的时候都没紧张成这样,太尉啊,这题是有多难啊?”考场的窗外,宁夏镇总兵尤连云凑在贾珲身旁,一脸幸灾乐祸。
“哦,这是按照去年武举谋略题的难度出的.”贾珲笑着回答道。
这位爷在自己从军之初对自己照顾有加,虽说更多是因为祖父贾代善的余荫,但受益人毕竟是自己,还是要承这份情的。
“武举的难度?那有多难啊?”又一个都指挥使凑了过来。
在场几乎所有的都指挥使或总兵官也纷纷朝贾珲看去,他们要么是自基层拼杀来的官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