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外丹之术,陆玲珑的求助!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外丹之术,陆玲珑的求助! (第1/3页)

    第187章 外丹之术,陆玲珑的求助!

    第二日。

    游方一行离开了夹龙山,毕竟这“地行仙”一脉只是小派,传承又较为保密,其中所能交流的东西也便是十分有限的。

    而至此,此行湖南所要拜访的势力也便拜访完了,五人又继续南下,朝着广东的地界儿而去。

    说起来,在游方的计划里,这广东区域也算是他游历当中的一大重点,其原因嘛,便是因为这一片的道门势力算是道门之中南派的代表。

    其中,广东有着“罗浮南茅山”,为道门正一派在南方的一大分支,而与之比邻的海南则有着“全真金丹派”,其祖师“琼山道人”白玉蟾便是“南全真”的奠基人。

    毫无疑问,这两大道门中的“名门”,游方都是要一一拜会的,只因这两门的修行方法与他平日所接触的都有不同,令他想见识一二。

    比如这“罗浮南茅山”,其所主修的便并非是寻常道门所修之“内丹术”,而是截然不同,以“外丹之法”为根本!

    所谓“外丹”,又名“外丹黄白术”、“金丹术”、“外丹仙学”,而究其根本,便是“炼丹”之法门。

    再一细看,“外丹黄白术”便乃制造药金、药银的方术,古称“点金术”,而“金丹术”则为“炼金术”和“炼丹术”之合称……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丹术”的来源不可谓不久远,那是在古时之人寻求“不死药”不得、转而自行炼制和“食金如金,食玉如玉”的理论下的产物。

    至于这“金丹”到底是什么,那便是“金液”与“还丹”的合称,而“金液”与“还丹”分别代表了水炼与火炼,为“炼丹之术”中两种不同炼制法门。

    其中,“水炼”即是将金石销化为液,其药物以金玉为代表;“火炼”即是将金石放在炉鼎中锻炼成丹药,其药物以“砂汞”最为有名。

    在古时传说之中,“金丹术”本起源于殷商时代发达的冶金制造业,到了秦汉时,由工匠们的冶金工艺转化为“方士”们实验室的炼金术,再由“炼金术”发展为“炼丹术”。

    同时,“炼金术”又称“点金术”,方士们认为通过“仙药”可以点化贱金属为黄金、白银,故而又以“点金”为名,又隐名为“黄白术”。

    只不过,以此之法炼丹,实际上制出的“丹金”、“药银”多为“铜合金”,方士们将之化作“金液”服食,或认为用之为饮食器有益寿作用,后来也将它们作为修道和资助穷困的资金。

    那个时候,金丹术有口号曰:“金若成,世可度。金不成,命难固”,认为炼成之丹可以点金才能服食成仙,而如若不能点金,丹即未成。

    当然了,这只是最初的“炼丹”景象,毕竟那时的“金丹术”不过是理论初成,具体细节都尚未落成,不管是荒唐的还是不荒唐的,都多在尝试。

    而经过道门内部的长期发展,如今的“外丹之术”早已完整成型,不仅十分符合修行之原理,从理论而言,更是有着“一丹飞升”之可能。

    从修行的角度、以及道门之思维来看,这“外丹术”的实质其实是在炼丹炉中将时间和空间浓缩起来,模拟字宙演化和反演的规律,从而炼制出一种称作“还丹”的凝固化了的“道”。

    因其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一种模拟实验,“丹成”则“道成”、“丹不成”则“道未成”,因此在道门“外丹家”的理念中,服了这样炼制的还丹,就是服了固态的道,从而得逍遥成仙。

    另外,修行“外丹之术”并非就意味着不修“内丹”,实际上道门之法延续至今、南北之道早已交融,早在宋朝开始,这“外丹术”之论中便已多引用“内丹术”之术语与理论。

    只不过,“内丹术”是直接“炼己身”,而“外丹术”则是先将“精”、“炁”、“神”炼于外部而融于一炉,后再与己身相合,两种修行方式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各有长短。

    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