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道路

    第一百三十四章 道路 (第2/3页)

地的培养,每天奋斗在工地上,大大加加强了土著的服从性和体力的持久性。

    以至于东非殖民地将这些退役后的土著卖给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奴隶商人后,得到了一致好评。

    原因在于,奥斯曼帝国的客户,在使用了这批被调教后的土著后,惊喜的发现,比以往的奴隶更好用,听话,而且身体也比较健康,折损率更低。

    当然,要保证东非道路的质量,至少保证其不至于太烂,光靠土著劳动力是不行的。

    就像前面所说,土著的耐性比较差,干不了精细的活,所以在一些需要点技术的路段还是要依靠移民。

    尤其是桥梁等需要加固,而且必须耐用的,有技术含量的路段,普通移民还不行,必须找那种有相关经验的移民。

    通过土著加移民的搭配,东非殖民地实现了殖民地境内各个市镇被道路连接起来。

    这种泥巴路,其作用之一是防止移民迷路,茫茫大草原,荒无人烟,很容易迷失方向,而移民又需要不断的向内陆输送,所以需要把殖民地的据点用道路连接起来,万一在野外走失,沿着道路一直往前,总能找到定居点获救。

    如果用当前东非的道路来搞运输那就有利有弊。

    天气晴朗还好,道路确实比草地要舒服,可一遇到雨天,那自然是带着草皮的道路两边好走些,虽然话是如此,雨天赶路的情况也不多,所以这路还是要修。

    而且现在这些道路条件是差,以后还可以升级么,远的不说,姆贝亚到达累斯萨拉姆的道路就已经在进行砂石化改造。

    姆贝亚的煤矿需要车辆运输出来,给东非仅有的几个工厂提供能源,所以道路的路基必须要比普通的道路强。

    除此之外,上滨海区和中央区,这些开发时间早的地区也在升级道路,至于其他地区还是要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而休战期间,东非殖民地主要加固的道路,是从沿海通往姆万扎的道路,和抢修一条从大湖区前往新占领区的简易土路出来。

    战争期间,漫长的补给线和糟糕的路况可是让东非殖民地吃尽了苦头。

    而战争才打到一半,后面还有实力更强的北方四国,所以要做完全准备,避免翻车。

    恩斯特虽然看不上土著,可土著有时还是能爆发出不小威力的,历史上落后势力战胜先进势力的案例也不少。

    所以每一场战斗都应该认真准备,这场战争如果让英国和葡萄牙人来打,他们绝对不会像恩斯特这么稳妥。

    一万多拿着现代化军事武器的东非殖民地军队(包括民兵)都够去欧洲战场上打一场小规模战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