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放牧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放牧 (第2/3页)

经由尼罗河流域和东非地区(索马里半岛)传播过来的。

    二十世纪后期,考古界开始提出非洲家牛驯化自非洲本土野牛的说法。

    后来又有埃及西部沙漠地区为家牛驯化的第三个起源地的说法,当然恩斯特倾向于多元驯化论,毕竟世界许多地区都有驯化牛的记录(美洲,澳洲,大洋洲除外)。

    不管怎么样,现在这些东非地区的现存的家牛都是东非殖民的战利品了。

    除了非洲家牛,东非殖民地还有一批非洲瘤牛,主要是中世纪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从印度半岛带到东非地区的,在东非和中非许多地方都有分布。

    目前东非就是将两者在肯尼亚北部草原地带混合放牧。

    整个肯尼亚北部,东非殖民地目前登记在册的牛数量在十三万头左右,东非殖民地其他区域也有养了许多牛,但规模没有肯尼亚北部大,而且主要用来当畜力使用。

    霍恩菲斯骑在马上,观察着四周,虽然东非殖民地已经多次对肯尼亚北部的大型野生动物进行了灭绝活动,但是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所以霍恩菲斯等牧牛人都是武装放牧,来应对突发情况。

    在东非殖民地开发之前,东非的牛数量比如今多许多,但是东非本身抢来的数量并不多,比如桑给巴尔苏丹国,布干达王国等养殖大户都只是被东非驱离的,牛作为重要资产大多在其逃亡时被带走。

    东非殖民地这些家牛,主要来源于东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比如马赛族等游牧民族,抢夺了他们的资产后,一部分被东非变成奴隶,一部分被东非向西驱逐。

    除了家牛,东非本身有大量的非洲野水牛,但是野水牛并不被东非待见,早期被东非移民当做口粮,等粮食种植发展起来后,解决了移民的吃饭问题,非洲野水牛就沦落到和狮子,鬣狗等野兽一个下场,在东非开发的区域大多被击毙,如今只在塞伦盖蒂草原,东非大裂谷带,屹立马扎罗山或者其他偏远的山林活动。

    正值雨季末,天空渐渐下起了小雨,霍恩菲斯等人将雨衣披在身上,这种小雨时节正是水草丰茂,适合放牧的时候,所以雨衣是必备物品。

    放牧的生活,总体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但是也比较清闲,尤其是东非这种固定区域放牧,牧牛人并不需要像美国西部牛仔那样四处穿梭,因为东非没有美国那样庞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东非现在的牛群规模不大,出口也没有多大效果,这几年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