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 (第2/3页)

的训练就是不参与战争,枪支也会受到极大损耗。

    这里要着重声明,东非王国陆军是有一套完整且规模不小,符合时代潮流的军工体系的,首先是因为如今时代的兵器还不像前世那样离谱,技术难度低,武器种类少,所以东非也有能力和技术搞军工制造。

    其次是恩斯特虽然一直声明东非落后,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但实际上东非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全世界都能排的上号,识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还有一种所谓半文盲状态的国民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说按照时代标准,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盲占比不超过百四十左右,所以东非并不缺基础工人储备,这也为东非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创造了条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了德意志地区义务教育的红利,东非真正来自德意志地区(奥匈帝国全境都算德意志地区)的居民占比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中南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占据大多数,小部分是匈牙利和斯拉夫人。

    在1870年,德意志(德国)的文盲率只有百分之二,所以移民到东非的南德意志人基本上不存在文盲。奥匈帝国水平就差了许多(一战时仍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二),但是奥地利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

    至于半文盲,是东非强制推行德语的造成的结果,统一语言就必须给非德意志移民上课,而上课就少不了教授词汇和语法,所以许多移民不说完全会写,也能读懂一些德语文章。

    当然,识字率并不代表文化水平高,东非当前最注重的是推广语言,像数学,物理,化学之类还差的远。

    而且学习这种东西,就是不进而退,即便是德意志居民,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如果他不去工厂打螺丝或者工地搬砖,那当前农业应用场景并不足以支持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看着传统经验就足够了。

    所以很多德意志人踏入社会,不出几个月可能就把那点小学文化抛之脑后了,再加上义务教育内部也是参差不齐的,德意志各个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一,有的地方没有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堪忧。

    同时东非还把奥匈帝国境内移民到东非的各个斯拉夫民族同德意志人划等号,这也造成东非的识字率并不和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