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研讨会

    第118章 研讨会 (第1/3页)

    周彦刚刚骑车到家,口袋里面的寻呼机就响了起来,是编辑华扬给他发来的消息。

    消息内容非常简单。

    “何时在家华扬”

    《燕京文学》的编辑部原本离中央音乐学院就不远,而周彦搬到这边来了之后,距离他们编辑部就更近了,近到步行都可以十分钟之内到达。

    华扬自从知道周彦住在这边之后,没事的时候就会往周彦这边跑。

    他也不用特意往这边走,平时吃过午饭了,散步走着走着都能走过来,晚上下班的时候骑车随便拐一个路口也就到这边了。

    有时候华扬会给周彦打个电话,确认周彦在家才来。

    今天应该是打了周彦家里的电话,没人接,所以才打寻呼机的。

    开门进屋,周彦先给华扬回了个电话,告诉华扬自己已经在家了。

    得知周彦在家,华扬非常高兴,跟周彦说马上就到,让周彦等他。

    电话挂了之后,也就过去四五分钟,华扬就到了。

    到了之后,华扬还在感慨,“我家要是也住这边,每天上班可就舒服了,早上能多睡二三十分钟,晚上也能早二十多分钟到家。”

    周彦笑道,“你也可以住你们单位给你安排的宿舍。”

    华扬翻了个白眼,“那可拉倒吧。”

    杂志社给华扬安排的宿舍是两人间,还有一个室友,华扬要是单身,住一住也就算了,关键华扬有老婆有孩子,总不能自己跑去宿舍住,跟老婆孩子搞分居。

    周彦笑着给华扬倒了杯水,问道:“伱来找我干什么?单纯来闲聊么?”

    华扬笑道,“那可不是,你的《清水里面的刀子》不是要拍成电影了嘛,咱们社里面决定组织一场作品研讨会。”

    “专门研讨《清水里的刀子》么?”周彦问道。

    华扬点头,“当然,专门的研讨会。”

    “我也要参与?”

    “你最好参与,当然,不参与也没问题。”

    “有哪些人参加?”周彦又问。

    “主要是社里面的同事们,另外会再邀请几个作家,你有认识的作家朋友,也可以邀请过来。”

    周彦耸了耸肩,“我也没有作家朋友。”

    作家圈周彦只认识史铁笙,不过他们只见过一面,这种活动去找人家,也不合理。

    华扬自然知道周彦的情况。

    周彦本来就是混音乐跟影视圈的,在文学圈里来往少,肯定是没有作家朋友的。

    “那也没关系,我们会看情况邀请的。”华扬笑道。

    周彦问道,“会邀请谁?”

    华扬笑了笑,“我现在也不知道,而且也不是我邀请。”

    周彦点点头,也没再问。

    这在这年头,作品研讨会经常会有,不过一般都是在作品出来没多久举办。

    像《清水里的刀子》还是去年出的作品,现在再开作品研讨会,总觉得有点迟了,不过这玩意也没人规定时间,迟点也就迟点。

    主要还是这部要拍电影了,所以社里面才决定要组织研讨会。

    说完了作品研讨会的事情,华扬又从包里面取出两封信来,“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社里面收到的读者给你寄来的信,给你带来了。”

    周彦点点头,伸手接过那两封信。

    他不是第一次收到读者来信了,之前《镇长之死》跟《清水里的刀子》刚发表的时候,收到的信最多,加起来得有二十多封。

    《被雨淋湿的河》发表之后,其实也有读者来信,不过都在《花城》编辑部那边,离得有点远,杂志社也没有专程给他把信寄过来。

    读者来信的内容大部分都很简单,基本上都是表达对作品的喜爱以及对作者的支持。

    当然了,也不全是好话,周彦也收到过一封写信来喷他的。

    那个读者在信中告诫周彦,让他不要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拙劣的模仿,也不要妄图进入意识流的邪教。

    信里面一大堆的“专业名词”,丝毫没有逻辑,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周彦拿到信之后,就准备拆开看,那边华扬喝了口水,笑着吓他,“你小心点啊,别拆出来什么脏东西。”

    “能有什么脏东西?”周彦撇撇嘴,他捏了捏两封信,“就这么薄薄的一层,难道还能藏了炸药包么?”

    华扬嘁了一声,“你还是见识少了啊,之前有个作者收到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纸,但是恶臭无比,他们分析说,这张纸应该是在粪便里面泡过的。到底是泡在哪里的我也不清楚,不过臭是真的丑,那味道,闻了之后几天都吃不下饭。”

    顿了顿,华扬继续说道,“泡粪便都算好的,还有女作者能收到那种沾了乱七八糟液体的手绢,上面还有那种卷卷的毛发……我们猜测,是腿毛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

    周彦皱了皱眉毛,虽然知道华扬说的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听华扬这么说完,他还是觉得有点膈应,看着手里的那两封信,开始变得犹豫起来。

    看到周彦犹豫,华扬笑呵呵地说道,“怕啦,要不我帮你拆?”

    “还是我自己拆吧。”

    周彦笑了笑,自己将信给拆开了。

    小概率事情并没有发生,两封信都是对周彦表示支持的读者寄来的,而且其中一封还是“催更”信。

    一个来自川省的读者,表示非常喜欢周彦的作品,询问周彦是否在其他地方还发表过作品,如果有,可否告知,又问周彦最近有没有新作计划,十分期待云云。

    看完之后,周彦将信收起来,他有一个盒子,专门用来放读者来信的。

    华扬喝了口茶,笑呵呵地说道,“这两个读者肯定有叫你出新作的吧?”

    “嗯。”周彦点点头。

    读者来信,无非就是那几类,所以倒不难猜。

    华扬顺势问道,“那你最近有没有新作?”

    “暂时没有。”周彦摇摇头。

    华扬耸耸肩,倒也没有给周彦压力,只是说,“没关系,我等你。”

    周彦点点头,华扬这一点他非常喜欢,就是“催稿”比较温和,通常就是这样提两句,除了来他家里的次数比较多之外,也没别的了。

    同样是催稿,周彦在《花城》那边的编辑吕梦萍就要急很多。

    之前周彦没电话的时候,她就经常来信,每封信都是一通长篇,希望周彦能够赶快出新作,如果有什么新作的思路,即便没写出来,也可以跟她交流交流。

    后来周彦有电话了,来信就变成了来电。

    她来电话的频率倒是没有那么高,每次讲话也不会太长,但是催稿的力道都是足够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搭配着信件一起“轰炸”。

    如果不是电话费实在有些贵,周彦都怀疑吕梦萍会每天给他来个电话。

    有时候周彦也在想,如果对每个作者都这样“催稿”,吕梦萍到底有多累。

    关键是周彦在《花城》上只发表过一篇作品,也就是说属于吕梦萍手里合作最少的那类作者,对周彦她都如此上心,更别说是对其他联系比较多的作者了。

    现在很多杂志社的编辑,如果合作的作者不够多的话,确实会经常去“骚扰”作者,不仅仅是合作过的作者,他们还会去找那些没合作过的作者的联系地址,然后写信给这些作者。

    一些编辑喜欢“群发”,就是遍地撒网,他们会给很多作者写信,表达自己的欣赏,让对方如果有作品可以优先投给他们。

    不过作者要是真投给他们,却也不一定能够过稿。

    周彦前世也被编辑套路过,没投稿之前,收到编辑的来信都非常热情,等他稿子发过去之后,编辑就开始占主动了。

    现在编辑给作者的信基本都是手写,到了后来,都是模板,直接打印出来的。

    当然了,华扬这样,虽然催稿力度不大,但是天天在周彦面前晃,还是给了周彦心理压力。

    特别是今天,周彦跟华扬聊了半个小时之后,委婉地表示出送客的意思。

    如果是往常,华扬大概会起身告辞,但是今天他却装作听不懂,笑着说道,“没事,我不忙,反正今天下午也没什么事情,在你这里坐坐,方便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