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眼泪》和舞剧

    第177章 《眼泪》和舞剧 (第1/3页)

    《第六感》的后期制作已经到配乐录制阶段,周彦给电影配乐做的差不多了。

    在这部电影中,周彦没有写长曲子,他写的都是非常短的小段落,但是数量很多,总计写了有二十多段。

    这些配乐大多都隐藏在电影的一些情节留白处,反倒是情节张力比较强的地方,周彦没有配上音乐,而且这些配乐的音量都会被调得很低,尽量不影响到人声跟现场音。

    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片头跟片尾。

    进片头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声音,所以配乐肯定会比较明显,而且还挺长的,这段曲子主要起个引子的作用,把整部电影的基调奠定下来。

    结尾处,马医生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去世的时候,周彦给配上的曲子情绪波动最大,这里也是为了表现马医生的震惊以及剧情的颠覆。

    这段时间,周彦的工作还是挺紧的,除了《第六感》的后期,还有《活着》的配乐。

    不过《活着》的配乐周彦也写了一半,他把《风居住的街道》改个调,分成了三段,放在电影里面,然后以改调后的曲子为基础,给电影做配乐,加上赵嶙写的那首,他们已经做出来了六段曲子。

    《活着》的后期制作在上沪制片厂,周彦后面还要找个时间去一趟上沪制片厂,跟张一谋当面确定配乐,他们的计划是明年三月份之前把配乐的音轨给加到片子里面。

    按说现在离明年三月份还有挺长一段时间,周彦完全不用急,可以慢慢做,但是周彦一月十七号就要去霓虹开《东方遗音》音乐会。

    开完音乐会,周彦要回家过年,等到过完年,就已经是二月中了,所以周彦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他需要在去霓虹之前把《活着》的事情给敲定好。

    好在《第六感》的后期工作也比较顺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周彦处理这些工作还算游刃有余。

    但是周彦刚刚刚能轻松一点,活又找上来了。

    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周彦接到了徐风的电话,徐风告诉他,《飞翔的钢琴少年》片子已经把粗样剪出来了,要送过来给他做配乐。

    之前奥利维埃他们要翻拍《想飞的钢琴少年》的时候,就考虑过给电影换一个名字,后来经过讨论,决定只做一点简单的改动,把“想飞的”改成了“飞翔的”。

    这样一改,不仅仅是意思变了,外语翻译的时候字能少点。

    电话里面,徐风只告诉周彦,说有人会把片子送过来,周彦没想到送片子的竟然是导演奥利维埃本人。

    奥利维埃一个人从法国过来的,到周彦家带着一个翻译,就是上次他来中国请的那个外国语学院学生李大开。

    上次的合作挺愉快的,所以奥利维埃这次又聘请了李大开。

    而且奥利维埃来之前也没跟周彦说,直接跟李大开联系,而且也是李大开去接他的。

    周彦正在家里面整理《第六感》的配乐,听到敲门声,便走出去开门,见到奥利维埃跟李大开站在门口,还愣了一下。

    “奥利维埃,你还自己跑来了?”

    “嗯,我最近也没什么事情,就过来看看,关于电影的配乐,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要跟你交流一下。”

    周彦点点头,将两人请了进去。

    不过他们并没有在家里待太久,因为周彦家没有放映电影胶片的条件,只能带着胶片去燕京制片厂那边看片子。

    奥利维埃跟李大开自然也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到了剪辑楼,杨鸣先看了眼周彦后面的奥利维埃,随后诧异道:“你不是说今天不来么?”

    “有新活。”周彦指了指装胶片的箱子。

    “要剪?”杨鸣问。

    周彦摇头道,“不用,就看个片。”

    听到只是看片,杨鸣点点头,也没有再问,“那你自己去看。”

    周彦带着奥利维埃一起去看片子。

    到了放映室,奥利维埃也是四处打量,随即忍不住感慨,这边的设备真是简陋啊,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彦他们做出好电影,也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车间里面有很多设备,要落后欧美那边一大截,而且他听周彦说,燕京制片厂已经是中国最顶级的电影生产基地。

    燕京制片厂都这么落后,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翻译李大开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电影的制作,也是东张西望,充满了好奇。

    电影的制作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神秘的,刚才李大开看到杨鸣用闸刀在切胶片的时候,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他真没想到电影里面一帧一帧画面竟然真是“剪”出来的。

    周彦没管他们两个,兀自地开始上胶片准备放映。

    等到胶片上了之后,他又掏出本子跟笔,开始正式看片子。

    李大开原本以为,一部电影总共就九十分钟,看下来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是真当周彦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他才发现,情况完全跟他想象的不一样。

    周彦真是一帧一帧在看,一点都不夸张。

    从片子的第一秒开始,周彦就看的非常仔细,几十秒的片段看完之后,他还会回过头重新看。

    看上几遍之后,周彦就要开始在本子上做记录。

    周彦记录的内容非常细致,信息包括片段的内容,片段的时间起始点,情绪走向,人物出场、退场。

    最让李大开感觉离谱的是,周彦竟然把人物走路的拍子都给记录了进去,细的令人发指。

    李大开直呼大开眼界,原本在他的想象中,配乐就是看看电影,然后把曲子写出来就行了,有些曲子不用原创的,直接采用那些知名曲目即可,没想到会这么复杂。

    他们是上午九点钟到的燕京制片厂,但是到十二点的时候,第一盘胶片才刚刚看完一半,按照这个速度,光是看片就要花费两天时间。

    对李大开来说,这个活自然是很轻松,周彦在看片子的时候,基本上很少跟奥利维埃交流,所以也没什么话需要他来翻译。

    但是这样一直陪同奥利维埃干坐着,他也挺着急的。

    一开始看着片子,李大开还挺感兴趣,但是看了没多久,他就感觉非常枯燥,周彦“拉片”的过程实在细致了,一分钟的片子可能要看十几分钟。

    看到一旁的奥利维埃稳稳坐着,一点着急的模样都没有,李大开也是十分感慨,这些导演的定力可真是强啊。

    其实周彦完全可以偷点懒,这是翻拍电影,配乐按照原版的模板套就行了,不过他拿钱办事,也不习惯糊弄人,还是把工作做的细致一点。

    当然了,整体的工作量肯定要少很多,因为小男主弹奏的那些曲子绝大部分都已经提前定了下来,拍摄的时候也都是按照那些曲子拍的。

    只有一处,就是小男主爷爷死后,小男主在思念爷爷的时候创作的那首曲子。

    这一部份的情节也是拍了的,不过全程没有给小男主的手部特写,中景也是遮了手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首曲子之前没有定下来,要等到周彦把这首曲子写好,然后放进去,奥利维埃后续可能会补一些小男主手部的特写,或者干脆把这一段重新拍一遍都有可能,毕竟这一组镜头也不费事。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周彦,如果周彦不给写新曲子,那么这一段就会舍弃掉,原版里面也没有这一段。

    奥利维埃这次亲自送胶片过来,主要也是为了这一段。

    中午,周彦带奥利维埃他们出去吃了个饭,然后又回到放映室继续看片子,一直看到晚上九点多钟。

    这还没完,第二天一大早,周彦又去看片,一直看到下午五点多钟,才终于看到了爷爷去世,小男主创作新曲子的那一段。

    原本奥利维埃一直在旁边坐着,不动如山,但当周彦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他连忙站起来,凑到周彦的身边。

    不过整个过程奥利维埃都没有出声,一直等到周彦把这一段全部看完之后,他才忍不住问道,“周,这一段能加个新曲子么?”

    周彦沉吟片刻,随即点头道,“可以,不过后续要补几个特写跟中景,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