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中秋节

    第85章 中秋节 (第2/3页)

摆设,铺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八月初一,油盐店的菜床子上添卖丰硕鲜艳的鸡冠子花和缀满豆荚的毛豆枝子。干货店里,增添了价钱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儿爷摊琳琅满目,糕点铺的月饼开始出炉。整個四九城一派节日景象。

    中秋节与月息息相关,人们对月的崇拜由来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赏月始于魏晋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喻户晓。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老BJ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另外,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在南京还把中秋节称为“女儿节”。少女拜月,还有另一层含义,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升起之时,每家每户的女眷会在庭院的东南设一香案,供上“月光马儿”,案上至少有三盘月饼、三盘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分吃团圆月饼,其乐融融。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马儿(又称月亮马儿)是月神的神像,在长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纸屏上,用金碧辉煌的藻彩画出菩萨般的太阴星君,下面还有月宫桂树和捣药的长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执杵。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为主的嫦娥和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兔儿爷起源于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马儿”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并不一定放兔儿爷,以至后来成为一种玩具。于是兔儿爷任由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发展为戏剧化、风俗化、人物化的艺术品。兔儿爷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戏装,其坐骑花样繁多,或狮或虎,或象或鹿,或凤或鹤,或牛或马,或孔雀或麒麟等。过去的兔儿爷是一年一弃,所以有句歇后语:“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据说月饼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