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 (第2/3页)

。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并肩作战,为父亲李渊入主长安,杀出了一条血路。特别是李世民,无论是力克霍邑,还是建议绕过河东郡,直入关中,李世民都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而且,李世民后来率领右路军先行挺进关中,经略长安周边,为父亲李渊进入关中扫清障碍。可以说,李世民居功至伟。

    所以,李渊对于这三个儿子的分封,直接关系到李唐建国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最终,李渊还是依照立嫡立长的古制,册封长子李建成为世子。册封李建成为世子,这样等于是确立了唐朝建立后,李建成的太子储君地位。

    对于其他两个儿子,特别是李世民,李渊究竟又是如何分封的?李渊明白,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一路的浴血拼杀,如果没有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李渊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攻入长安。并且,每当义军遭遇重大危机之时,李世民总能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因此,李渊还是很倚重这个二儿子的。

    那么,李渊该如何分封李世民呢?当时,李渊的封爵已经从唐国公晋封唐王,正式进位王爵。所以,李世民的爵位自然也要晋升一级。晋阳起兵之时,李世民的爵位就是敦煌郡公,李渊攻克长安,以李世民为秦国公、京兆尹;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同时,李渊又改太原留守为镇北府,总领山东诸郡。

    李渊分封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这样的分封看似是各有所得,实际却为日后李建成、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的手足相残,埋下了祸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分封完三个儿子之后,李渊紧接着又开始委任一批晋阳起兵的有功之人,设置丞相府官属,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应该说,李渊这个时候,除了没有皇帝的头衔,基本上已经拥有了皇帝的一切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绝对的无冕之王。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李渊已经拥有了皇帝所能拥有的一切权力,那李渊为什么不直接称帝呢?其实,在李渊攻入长安不久,跟随李渊晋阳起兵的不少文武将佐,都纷纷建议李渊称帝,取代隋室:

    天厌隋德,历数在唐。讴歌在路,被于遐迩。兵起晋阳,远定秦雍,百余日间,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谓若飞。非天启圣,孰能如是昔汉高入关,不即自王,项羽后至,悔无所及。公虽卑以自牧,须安天下。 (《大唐创业起居注》)

    面对众人请求自己称帝的建议,李渊作何反应呢?史料记载,李渊“愀然改容”,脸色立刻变了,连忙说道:

    举兵之始,本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刘季不立子婴,所以屈于项羽。孤今尊奉世嫡,复何忧哉。

    李渊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并非真心实意。李渊不是不想称帝,要不然他也不会晋阳起兵。李渊之所以没有称帝,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还不是称帝建国的绝佳时机。还是前面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枪打出头鸟。

    因为此时隋炀帝还在,隋朝还没有灭亡,如果谁要是公开称帝,那就是公开反隋。而且,李渊这次起兵,打出的是匡复隋室的旗号。如果现在公开称帝,无异于是彻底颠覆隋朝统治,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众矢之的。因此,当时天下群雄中称公称王的不少,却很少有人称帝,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李渊目前只能采取尊奉隋室的措施,他在等待时机。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三个重要措施:招揽人才。

    为什么李渊能够以起兵时的三万义军,一路所向披靡,入主长安?不正是因为李渊身边笼络一大批济世良才。李渊的儿女就不用说了,一门龙凤。李建成文韬武略,李世民军事天才,唐王朝未来的“军神战魂”,平阳公主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豪杰。

    除了有这些个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儿女,更重要的是,李渊身边聚集着一群经天纬地的文武奇才,文有刘文静、裴寂、任瑰,武有刘弘基、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有了这些谋臣武将的辅佐,李渊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定鼎长安。

    攻克长安之后,李渊为了稳定内部安定,同时,也为日后李唐开国加固统治根基,更加注重招揽人才的工作。李渊明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统治的重要性。那么,李渊进入长安后,是如何招揽人才的呢?就以两个人为例,哪两个人?一个是李靖,另一个就是屈突通。

    先来看李靖。

    李靖是何许人也?那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先后经历了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江南萧铣、辅公祏的统一战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率军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因为赫赫战功,封卫国公,死后陪葬唐太宗昭陵。唐玄宗统治时期,李靖又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初入长安的李渊,是如何将李靖这样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名将,招揽到李家旗下?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李靖其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靖出身将门,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官至隋朝赵郡太守。而且,李靖的舅父,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根据《旧唐书·李靖传》的记载,“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李靖从小就表现出天资不凡,他时常对父亲李诠说道: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旧唐书·李靖传》)

    志向远大,当然是李靖身上出彩的地方。不过,更让李靖出彩的,还是他的军事天赋。李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他经常与舅父韩擒虎在一起谈论兵事。韩擒虎这样的当世名将,居然对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外甥,赞叹不已,甚至将他比作是孙武、吴起那样的名将:“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不仅是韩擒虎对李靖十分欣赏,当时,许多知名人士也对李靖青睐有加。比如,与韩擒虎共列“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杨素。李靖初入仕途之时,先是担任长安县功曹,后来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

    可是,唯独杨素却认为,李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当时,杨素官至尚书左仆射,却拍着自己的坐床,对初入仕途的李靖这样说道:“卿终当坐此。”意思是说,小伙子,你好好努力,将来你一定可以坐到我的这个位子。

    那么,李渊是怎样将李靖这样一位未来的名将,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呢?其实,李靖原来和李渊是有私怨的。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隶属于李渊麾下,与突厥作战。此时,隋末天下大乱已成定局,各地农民起义摧枯拉朽,已成燎原之势。身为隋朝山西军政首脑的李渊,自然也有谋夺天下的雄心,经常私下招兵买马,扩充军备。

    李靖显然察觉出了李渊背地的“小动作”,因此,他便想揭发李渊。于是,李靖假扮成囚犯的样子,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等到了长安后,关中此时已经陷入了一片战乱,通往江都的道路,已经完全堵死 故而李靖没能去得了江都。

    不久,李渊在太原起兵,然后一路血战,攻克长安。攻克长安之后,李靖便被李渊的义军所俘虏。李渊觉得,李靖当初差点坏了自己的大事,因此,便想杀了李靖。在临刑处斩之际,李靖壮志未酬,突然慷慨激昂地高声呐喊: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李靖的这样一声呐喊,李世民立刻有一种预感,此人将来必定是平定天下的一名将才。因此,李世民慧眼识珠,发掘出了李靖这样一位军事奇才,便请求父亲李渊刀下留人。李渊这个时候也觉得李靖是个人才,于是便放了李靖。

    不久之后,李世民便将李靖召入自己的幕府之中。从此,李靖便为唐王朝南征北战,平定四海,立下不朽的累世功勋,逐渐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

    再来看屈突通。

    屈突通前文介绍过,李渊起兵之后,他以左武侯大将军之职,率领数万“骁果”,驻守河东郡,阻击李渊义军。李渊在攻克霍邑,斩杀宋老生之后,屈突通所驻守的河东郡,成为了隋军保卫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渊兵锋直逼河东郡,第一次攻打河东郡,就见识到了屈突通的厉害,攻击受挫,河东郡没能攻下。进攻河东郡受挫,李渊另辟蹊径,在李世民的建议下,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当时,李渊命令李世民率领右路军,向长安挺进;同时,让李建成率领左路军,驻扎于潼关,防止屈突通支援长安。

    果然,屈突通在得知李渊进军关中的消息,立刻让鹰扬郎将尧君素留守河东郡,自己亲自率军驰援长安。而李渊早有准备,当屈突通行军至潼关时,被驻扎在潼关的李建成部所阻击,无法前进,错失了救援长安的最佳时机。

    当时,隋将刘纲负责戍守潼关,屯驻于都尉南城。屈突通本来打算与刘纲合兵一处,没想到,李建成左路军大将王长谐,抢先一步,占领了都尉南城,斩杀了刘纲。没有办法,屈突通只能引兵退守都尉北城,与义军对抗。

    既然已经错过了救援长安的时间,屈突通只能在潼关与义军硬扛。事实证明,屈突通果然是一块硬骨头,义军在他手上吃了不少亏。甚至可以说,屈突通这个对手,一度曾让义军在潼关蒙受巨大损失。

    屈突通率军在潼关,与义军相持了一个多月。由于屈突通急于向前推进,便决定故技重施:夜袭。于是,屈突通派遣麾下大将桑显和,率军夜袭义军大营。因为隋军发起突袭,义军来不及抵挡,损失较大。

    紧接着,桑显和率军连续突破义军两道防线,只有刘文静固守的那道防线,没有被突破。桑显和又挥军猛攻刘文静部,义军死者数千人,混战之中,连刘文静都被流矢射中。一时间,义军士气大挫,开始出现溃败趋势。

    本来,隋军已经胜券在握。然而,就在此时,情势却发生了反转。怎么回事?原来,隋军由于连续作战,士兵都疲惫不已。桑显和为了养精蓄锐,当即下令,部队原地休息,埋锅造饭。

    刘文静抓住难得的战机,马上重新构筑工事。正巧,此时义军的数百游骑,从南山呼啸而来,猛烈侧击隋军的背后。刘文静一声令下,正面的义军顺势从工事里掩杀出来,两边前后夹击,隋军几乎全军覆没,桑显和仅以身免。

    此战之后,屈突通彻底陷入了绝境,主力伤亡殆尽。当时,许多人都劝屈突通投降。谁知,屈突通泣不成声地说:

    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旧唐书·屈突通传》)

    并且,屈突通还摸着自己的脖子,摆出一副要自杀殉国的样子,义愤填膺地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根据《旧唐书·屈突通传》的记载,当时在场之人,“劳勉将士,未尝不流涕,人亦以此怀之”。

    然而此时,李渊已经攻克长安。李渊听说屈突通还在负隅顽抗,便派遣屈突通的一名家僮,前去劝降屈突通。屈突通二话没说,立刻杀了这名家僮,誓死不降。屈突通决定率领主力东去,投奔洛阳的越王杨侗,留下桑显和驻守潼关。

    不料,屈突通前脚刚走,桑显和后脚就献关投降。义军占领潼关后,刘文静派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人,率领精锐骑兵,与桑显和一道追击屈突通。终于,义军在稠桑追上了屈突通。

    屈突通摆开阵形,要和义军决一死战。这时,窦琮让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没想到,屈突通见状,破口大骂:“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甚至,还下令左右要射死儿子屈突寿。

    忽然,桑显和策马来到阵前,朝着对面的隋军大喊道:“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听到这话,隋军士兵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掉武器投降。屈突通知道大势已去,下马朝着东南方向,拜了三拜,号啕大哭起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监察。”

    就这样,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名将屈突通,向李渊投降,被押送至长安。李渊见到屈突通后,欣喜若狂,对屈突通说:“何相见晚耶?”可是,屈突通却羞愧不已,说道: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

    当然,李渊并没有杀了屈突通,而是既往不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书之衔,封蒋国公。后来,屈突通成为了秦王李世民的行军元帅司马,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打败洛阳王世充,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李靖和屈突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李渊招揽人才的特点:不计前嫌。无论是曾经自己的对手,还是原先的敌将,只要能够为自己效力,李渊一律既往不咎,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

    比如屈突通,曾经是那样死硬的一个隋朝将领,一旦投降李渊,李渊马上将与他的恩怨一笔勾销,继续让他担任军职。这就是李渊知人用人,招揽人才的特点。

    李渊父子初入关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关中局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内部政治环境,老谋深算的李渊处置得当,不偏不倚。通过安抚百姓、尊奉隋室、招揽人才三项重要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稳定了长安原本风声鹤唳的混乱局面,使得内部的政治环境逐渐趋于平静。应该说,李渊对于政策的火候,掌握得还是非常到位。

    在解决了内部政治矛盾之后,长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李渊便能腾出手来,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如果说,稳定内部局势,需要讲究的是政治策略,需要权衡利弊;那么,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则是完全凭借纯纯粹粹的军事实力,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打!

    前文屡次提及,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仅有三万微薄兵力,等到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拥兵二十余万。进入长安后,李渊独揽朝中军政大权,肯定会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毕竟在那个乱世,所有人都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法则。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李渊到底拥有了多少军队。可是,不妨大胆推测,李渊此时手上,至少也应该有不少于三十万大军。因此,李渊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即使如此,李渊当时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前文提过,隋末天下大乱,基本上全国都是群雄割据的状态。李渊入主关中,占据长安,各地的群雄势力,无疑对这一股崛起的新兴力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一口吞掉新生的李渊集团。这样看来,初入长安的李渊,所面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