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第2/3页)

三下江都之前,让自己的另一个孙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而越王杨侗不过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所以,东都洛阳人心惶惶。此时,正是李密率领瓦岗军,大举对洛阳用兵的大好时机。

    就在李密决定攻打洛阳不久,李密便以孟让(山东长白山起义军首领)为总管、东郡公。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九日,孟让率领两千步骑,趁夜进攻东都洛阳的外城,在洛阳外城的丰都市,大肆焚烧、抢劫,直到天亮拂晓,才引兵离去。这样一来,使得东都洛阳更加人心惶惶。于是,洛阳外城的许多居民,纷纷迁居至宫城里面。洛阳城中,各个衙署中都住满了人。并且,在此之后,洛阳附近的不少隋朝官吏、将领也相继归降李密。

    巩县长史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颐,献出县城,投降李密;隋朝虎贲郎将裴仁基,与其子裴行俨,杀死监军御史萧怀静,率领部众,举虎牢关全城,投降李密。在这么多隋朝官吏、将领,投降李密之后。李密授予裴仁基上柱国、河东公;其子裴行俨骁勇善战,也被授予上柱国、绛郡公;任命柴孝和为护军,郑颐为右长史。

    很快,李密又收服了两位猛将:秦琼、程咬金。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名将,也是评书演义极力渲染的对象。秦琼原本是隋朝名将张须陀的部下,后来,大海寺一战,李密设计大破张须陀,张须陀战死。在这之后,秦琼便一直追随裴仁基,这个时候,也投奔了瓦岗军。

    对于秦琼、程咬金的投奔,李密也是非常高兴。因此,李密任命秦琼、程咬金为骠骑将军,位列“四骠骑”之一。同时,李密又将瓦岗军中的八千精锐,分给“四骠骑”,作为他们的亲军,号称“内军”:

    选军中尤骁勇者八千人,分隶四骠骑以自卫,号曰内军,常曰:“此八千人足当百万。” (《资治通鉴》)

    可以说,现在洛阳外围的军事形势,对于李密和瓦岗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李密终于决定,正式对东都洛阳发起进攻。就这样,李密的瓦岗军,与隋朝洛阳守军,正式开始了在洛阳城下的鏖战。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十三日,李密派遣裴仁基、孟让,率领两万瓦岗军,奔袭回洛仓,一举攻克了回洛仓。攻克回洛仓后,瓦岗军乘胜打进了洛阳,掳掠城内居民,并且还纵火焚烧了天津桥,东都洛阳一时陷入了混乱。

    可是,情况却发生了逆转。洛阳城内的隋朝守军,趁着瓦岗军纵兵掳掠,军纪混乱之际,趁机发起反攻,瓦岗军大败,裴仁基等人败走洛阳。因此,瓦岗军第一次对洛阳的进攻,先胜后败,以失败告终。

    裴仁基兵败洛阳,李密决定,自己亲自出马。就在瓦岗军败走洛阳,没过多久,李密率领部众,屯驻于回洛仓,对洛阳形成威逼之势。当时,驻守洛阳的隋朝守军,总共有二十多万,兵力也算雄厚。面对李密的步步紧逼,东都守军自然是严防死守,“乘城击柝,昼夜不解甲”。因此,李密率军攻打偃师、金墉,未能攻克,被迫返回了洛口。

    虽然,东都守军暂时扼制了李密的进攻。但是,洛阳城中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现在,洛阳最大的难题,便是粮食问题。李密经过几次作战,夺占了洛阳城外的好几个粮仓,使得洛阳城中的粮食情况,捉襟见肘。以至于到了什么地步?城中布帛堆积如山,“至以涓为汲梗,然布以”。

    负责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为了缓解洛阳的粮食危机,同时也为了防备瓦岗军再度进攻。于是,越王杨侗命令,将回洛仓的一部分粮食,先行运入城中,暂缓粮荒。与此同时,越王杨侗又命令,五千兵马驻扎在丰都市,五千兵马驻扎上春门,五千兵马驻扎北邙山,分为九营,首尾相应。一万五千隋军兵马,互为犄角,防止李密偷袭。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率三万瓦岗军,进逼东都洛阳。越王杨侗派遣将军段达、虎贲郎将高毗、刘长林等人,领兵七万,迎战李密。结果,隋军战败。紧接着,李密占据回洛仓,在洛阳城外修筑壁垒战壕,对东都洛阳形成包围态势。

    同时,李密命令麾下的著名才子祖君彦,撰写讨隋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宗罪,把隋炀帝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传檄各郡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篇檄文,——《为李密檄洛州文》。其中,有几句千古名言: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密重兵围困东都洛阳,洛阳情势岌岌可危。没有办法,越王杨侗只能派遣太常丞元善达,穿过瓦岗军的防区,前往江都,请求隋炀帝返回东都洛阳,以镇局势:

    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 (《资治通鉴》)

    说完,元善达当众呜咽流涕。一听让自己回东都,隋炀帝脸色立刻变了。没等隋炀帝开口说话,内史侍郎虞世基就在一旁煽风点火:“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隋炀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元善达发配到义军横行的东阳,押运粮食。不久,元善达就被起义军所杀。

    可以看出,隋炀帝此时对于东都洛阳的危局,已经彻底绝望了。所以,洛阳几乎没有外援了。在这样有利的情势下,李密围攻洛阳,是否会一帆风顺呢?显然不是。李密对于洛阳的围攻,这场战争打得是异常艰难。

    李密围攻洛阳,所面临最大的军事问题,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体战略的发展。就具体战役而言,李密没有遇到任何难题,一直都是胜多败少。可是,李密的想法,是要迅速攻下洛阳城。

    现在的情况,变成了李密无论打了多少胜仗,就是无法攻破洛阳。这样一来,李密就和洛阳隋军的对峙,进入了相持阶段。洛阳之战从原本的攻坚战,反倒变成了持久战,这是最让李密苦恼的。

    为什么李密对洛阳久攻不下?原因无非两个。

    第一,洛阳城防坚固。洛阳是隋朝的东都,在隋炀帝心中,洛阳的地位要比长安重得多。所以,自然会加固洛阳的城防。并且,洛阳城中还有二十多万隋朝守军,李密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来。

    第二,隋朝的援军已到。不但如此,李密还碰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

    在这样的相持状态下,李密很快就遭到了一场惊险的军事挫折。对于李密所面临的军事困境,瓦岗军内部,也有人提出了其它意见。李密的重要谋士柴孝和,他向李密建议,改变方向:

    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 (《旧唐书·李密传》)

    柴孝和的意见是,眼下洛阳久攻不克,与其在洛阳城下与隋军缠斗,倒不如另辟蹊径,放弃洛阳,直接西进长安。

    在柴孝和看来,关中才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地方。如果,到时候被别人抢了先,悔之晚矣!柴孝和提出放弃洛阳,西进长安的建议,李密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李密也有顾虑,还是前文提到的,瓦岗军的根基在河南。因此,他对柴孝和说:

    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乃上策。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是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

    看到李密有顾虑,柴孝和于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然则大军既未可西上,仆请间行观畔。”兵分两路,李密继续率领瓦岗军主力,围攻洛阳;自己则带领一支偏师,西进长安,探一探关中的虚实。李密同意了柴孝和的这个建议,总得试一试才知道,或许西进长安可以成功呢!

    得到了李密的同意,柴孝和立刻带着几十名骑兵,一路西进。由于瓦岗军的威名实在.太大了,柴孝和一行等到了陕县的时候,便已经聚集了一万多部众。看上去,柴孝和这边的进展还不错。然而,李密这边却出事了。

    原来,李密率领瓦岗军,围攻洛阳,经常身先士卒,往往杀入东都西苑,与隋军作战。可是,在作战中,李密不慎被流矢射中,只得在营帐中养伤。李密受伤,使得瓦岗军内部开始出现波动,军心逐渐不稳。

    越王杨侗看到瓦岗军军心出现波动,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急忙命令将军段达、监门将军庞玉,率军趁夜反攻李密。隋军在回洛仓西北方向,摆开阵形,准备对李密发起进攻。李密看到隋军前来偷袭,马上和裴仁基率军出战。可是,由于仓促应战,瓦岗军被打得大败,部队死伤了一大半。李密只能被迫后撤,原来已经占领的回洛仓,重新落入隋军之手,李密只好率部在洛口仓布防。

    李密战败的消息,传到了关中。结果,柴孝和聚集的一万多部众,瞬间作鸟兽散,四散奔逃。就这样,柴孝和西进长安的计划,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无疾而终,柴孝和只得重返洛阳。

    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不过很快,瓦岗军又恢复了元气。不久之后,李密重整旗鼓,再次进逼洛阳,双方大战于平乐园;李密下令,将骑兵置于左翼,步军置于右翼,中军架设强弓劲弩,然后命大军擂鼓冲锋,隋军大败,瓦岗军重新夺回了回洛仓:

    李密复帅众向东都,丙申,大战于平乐园。密左骑、右步,中列强弩,鸣千鼓以冲之,东都兵大败,密复取回洛仓。 (《资治通鉴》)

    历史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李密围攻洛阳的战况,刚刚有所好转。很快,他就碰到了一个非常难缠的宿敌,——王世充。

    王世充,那可是隋末唐初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王世充何许人也?其实,王世充祖上并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本姓支。后来,到了王世充父亲这一辈,才辗转迁居到了中原,改姓王。那么,王世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根据《旧唐书·王世充传》的记载:

    世充颇涉经史,尤好兵法及龟策、推步之术。……善敷奏,明习法律,然舞弄文法,高下其心。

    大业中期,王世充担任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监。王世充在江都宫监的任上,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为隋炀帝修建亭台楼阁,积极镇压农民起义。所以,王世充深得隋炀帝的信任和倚重。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王世充就是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马屁精,此人带兵也有一套。《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

    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实,皆推与士卒,由此人争为用,功最居多。

    并且,王世充又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就以他镇压农民起义来说。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起兵反隋。当时,不少人都响应杨玄感的起兵,在江都附近,就涌现出了一支起义军,那就是余杭的刘元进起义军。

    隋朝不断调兵遣将镇压刘元进,王世充也参与其中。后来,王世充以数万淮南主力军,大破起义军,刘元进阵亡。虽然刘元进死了,但是他的许多余部依旧在占山为王。如何剿灭这些残余势力,王世充想了一个阴招。

    王世充找了一个黄道吉日,将所有起义军余部召集在一起。在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起誓,承诺只要他们能够投降,自己绝不追究。

    听完这话,起义军纷纷投降。没想到,在起义军余部投降后,王世充立即翻脸不认人,下令将投降的刘元进余部三万多人,全部坑杀于黄亭涧。

    这一次,李密遇到了王世充这个劲敌。虽说,隋炀帝此时对于东都洛阳已经彻底放弃了,但是隋炀帝还想做垂死挣扎。因此,隋炀帝派出了自己的心腹爱将王世充,前往救援东都洛阳。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也就是李渊晋阳起兵的同年同月,隋炀帝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五万江淮子弟兵,驰援东都洛阳。不仅如此,隋炀帝又向东都增派了好几路援军,向洛阳进发,共同讨伐李密。

    李密刚刚扭转了战场态势,王世充的五万江淮兵马,随即赶来,而隋朝多路援军,也接踵而至。所以,李密现在真的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军事困境。他不仅要面对洛阳城内的隋朝守军,更要直面从江都而来的王世充大军。

    果然,王世充刚到洛阳,就给了李密一个下马威。王世充率领五万大军,赶到洛阳,夜渡洛水,在黑石安营扎寨,立即对李密的瓦岗军发动猛攻。李密迎战受挫,瓦岗军大败。混战之中,李密最倚重的谋士柴孝和,溺水身亡。

    李密不愧是李密,他并没有被暂时的失败吓倒。于是,李密率领精骑,向南渡过洛水,其余部众则向东前往月城。王世充以为瓦岗军已经溃败,率领部众,追击月城的瓦岗军。没想到,李密突然从洛水南岸,率军直插王世充的黑石大营。王世充得知主营被围,急忙回撤。李密率军与之交锋,斩首三千余级,王世充大败。

    自从经历了洛水之败,王世充用兵开始变得谨慎。他在洛口仓以西安营扎寨,坚守壁垒,与李密的瓦岗军相持了一百多天,双方进行了大小六十多场战斗,互有胜负。在此期间,不少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纷纷归附李密。李密的实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壮大。同样,王世充也在等待时机,想和李密再打一场大仗。

    义宁二年(618年)正月,王世充出兵袭击仓城,却遭到了李密的反击,王世充战败。没有办法,王世充决定孤注一掷,将大本营挪到了洛口仓以北。并在洛水上搭建浮桥,派出了全部精锐兵马,渡过洛水,进攻瓦岗军。

    王世充的军队刚一渡河,就与瓦岗军厮杀在一起。李密率领一千多兵马,抵抗王世充的进攻。刚开始,李密不敌王世充的猛烈攻势,下令部队后撤。看到李密后撤,王世充乘胜杀奔至洛口城下。

    本来,王世充已经胜券在握。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李密却比王世充技高一筹。怎么回事呢?就在王世充大军逼近洛口时,李密突然出动了一支数百名精锐奇兵,全力阻截王世充。这数百瓦岗军精锐,居然打得王世充主力,狼狈不堪,毫无还手之力。王世充主力部队,瞬间崩盘。

    王世充大军全线溃败,手下士卒争先恐后地抢渡浮桥,落入洛水溺死者,达数万人之多,不计其数。

    而且,王世充麾下的主要战将,全部丧身于此战之中。王世充自己,仅以身免。更要命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