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2/3页)

常仲兴几乎全军覆没,西秦军队遭遇大败。在打败西秦军队后,李赟俘虏许多西秦兵卒部众,如何处置这些战俘呢?李赟建议凉王李轨,为了摧毁西秦军的战力,起到震慑作用,应该将这些西秦战俘全部坑杀:

    今竭力战胜,俘虏贼兵,又纵放之,还使资敌,不如尽坑之。 (《旧唐书·李轨传》)

    自古以来,杀降本就是一件受千夫所指的恶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且,白起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同时又名列武庙十哲的行列。

    白起一生战功卓著,百战百胜。伊阙之战,白起巧妙大破魏韩联军,全歼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大举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长平之战,重创四十万赵军主力。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拔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功足以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却饱受后世史学家的诟病,甚至留下了“人屠”的骂名。

    原来是,“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向白起投降。没想到,在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却使诈,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俘获和杀戮的赵军人数,总计45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为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一事,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世不少史学家对他口诛笔伐,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这样批评白起杀降: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凶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所以,李轨当然明白,杀降乃是丧尽天良的残暴之举。虽然,昌松一战,河西军大胜西秦军队,斩获颇多。但是,他也清楚,薛氏父子雄踞陇西多年,西秦铁骑生来悍勇,一次昌松之战是不可能使得其元气大伤。

    相反,如果在战后虐杀西秦战俘,或许会激起西秦全军上下的同仇敌忾。下一次薛举万一反扑,河西军或许很难招架。因此,李轨审时度势,最终决定释放、遣返这些西秦战俘,他是这样对李赟说道:

    不然。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若事不成,留此何益? (《旧唐书·李轨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轨身上的两种性格,第一种性格,为人宽厚;第二种性格,野心勃勃。

    先来看看为人宽厚,这是李轨身上的主要特征。比如,李轨当初在武威郡举兵之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威郡大权后,有人曾经劝说他,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吏,瓜分他们的财产。但是,李轨出于稳定河西局势的需要,并没有大肆屠戮、掠夺财产。相反,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吏,委以重任。

    还有这一次,对待西秦战俘的问题,李轨还是没有滥杀无辜。因为李轨明白,自己现在处于关键的创业阶段,如果因为一时的任性,而为自己招致了一个强敌,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够智慧。

    再来看看野心勃勃。这是隋末群雄的一致特点,不独李轨一人。李密如此,王世充如此,唐高祖李渊亦是如此。在烽烟四起的隋末乱世中,但凡是胸怀大志的割据群雄,都有着夺取最高权力的野心。当然,李轨也不例外。

    从李轨话中的“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不难看出,他将薛举的西秦政权,早已看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等有朝一日,自己灭了西秦,西秦的军队、士卒都将是自己的。

    击败西秦军队,对于李轨而言,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期。西秦军队素来彪悍,天下闻名。薛举、薛仁杲父子,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陇西,建立西秦政权;凭借的就是手下陇西铁骑的强悍战力。然而,李轨居然可以击败西秦军队,说明他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昌松之战,击败西秦军队之后,李轨的军事实力,开始变得日益强盛。接下来,李轨想要乘胜出击,一举扫平河西。因此,在打败薛举不久后,李轨率领河西军,转战河西之地,接连攻下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加上他所占据的武威郡,尽有河西五郡之地。就这样,整个河西地区,落入了李轨之手。

    占据河西五郡,李轨等于是彻底拥有了河西之地。现在的李轨,完全具备了建立政权的规格与资本。事实上,在攻下河西五郡之后,李轨便有了新的打算,他要称帝,他要正式建立政权。

    时间到了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天下局势风云突变。自从“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之后,隋末天下大势发生了骤然巨变,各地割据势力纷纷称王称帝。四月,萧铣在江陵称帝;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大唐王朝正式建立;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在洛阳为帝,是为“皇泰主”。

    面对各地群雄相继称王称帝,雄踞河西的凉王李轨,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如今,李轨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鹰扬府司马,而是裂土拥兵的河西霸主,拥有河西五郡的广袤沃土,麾下更有骁勇善战的河西军,以及归附的西突厥骑兵。况且,不久以前,昌松一战,他又击败了西秦军队,因此威名大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轨决定正式称帝。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轨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凉”,改年号为“安乐”,这就是隋末唐初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凉国政权。李轨在河西称帝,建立凉国后,册封其子李伯玉为皇太子,任命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不久,李轨又大举出兵,攻陷了河州,进一步扩张了河西凉国的版图。

    李轨称帝的这一年,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地区的军事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朝和西秦之间的战争,完美收官。这一年的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陈兵于浅水原,全歼西秦大军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至此,西秦灭亡,陇西地区并入李唐王朝的版图。

    西秦灭亡,原本在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就只剩下盘踞在河西的凉国李轨政权。由于,秦王李世民成功指挥了浅水原之战,一举灭掉了西秦政权,将陇西纳入大唐版图。所以,唐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强敌,便只有李轨的凉国。因此,唐朝和凉国之间的较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其实,唐高祖李渊早就盯上了河西这块“肥肉”。因为河西地理位置特殊,夺取河西之地,不仅可以为大唐王朝提供一个物产丰盈的大后方,供应关中地区的物资;而且,河西盛产良种军马,夺取河西要地,还能为唐军将士提供大量军马,同时,也可以极好地发展唐王朝的马政事业。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李渊盯上了河西,那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势在必行。问题是,唐王朝和凉国的实力,不相上下。李唐的势力范围,囊括河东、关中、陇西三地。并且,经历了从晋阳起兵、攻克长安,以及平定西秦,收复陇西的种种军事行动,唐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历经百战的铁血之师。同时,唐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秦王李世民,更是闻名天下的战神,大唐王朝的“军魂”。

    然而,李轨的实力也不弱。自李轨举兵以来,一路血战,击败西秦军队、占据河西五郡,最终建立凉国政权。若论军事实力,李轨的河西军,丝毫不逊于唐军。真要打起来,胜负尚未可知。

    李唐、凉国,双方势均力敌,如果要硬碰硬的话,必定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唐高祖李渊当然清楚李轨的实力,所以,他才不会做那样赔本的买卖。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最初的策略是,智取。

    起初,李渊的设想是,对河西李轨采取怀柔政策,并没有直接采取军事行动。所谓的怀柔政策,李渊希望尽可能地通过笼络、施恩于李轨,促使李轨最终主动归附唐朝,献上河西之地。

    其实,唐高祖李渊的这种怀柔政策。最初的用意,并不是要夺取河西之地,而是完全服务于李唐王朝的军事态势,以应对唐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的意图是这样的:

    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

    早在李轨称帝以前,唐高祖李渊就已经针对河西李轨,开始实施怀柔政策了。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唐王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唐军刚刚经历了浅水原之败,士气低落,军心沮丧。反观西秦方面,薛氏父子在浅水原重创唐军之后,步步紧逼,准备乘胜,直取长安。

    新生的大唐王朝,此时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如果西秦大军一路突进,冲破潼关防线。到了那个时候,立国不到一年的大唐王朝,便会瞬间土崩瓦解。

    西秦大军咄咄逼人,李唐王朝命悬一线。面对严峻的西北战事,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做出相应的部署。一方面,严令唐军各部,全力阻击薛仁杲的西秦大军。同时,又让秦王李世民二度领兵,进军高墌,抵挡薛仁杲;另一方面,李渊也不忘寻求外援,两相共同拖住西秦军队。

    李渊将这个外援对象,选定为河西的李轨。为什么要与李轨结盟?唐高祖李渊主要有两点考虑。

    其一,河西地理位置特殊,与陇西接壤。如果李轨可以从河西出兵,从薛仁杲背后袭击,或许可以减轻秦王李世民,以及唐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其二,李轨与薛氏父子,素有积怨。昌松一战,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撕破了脸皮。唇亡齿寒,一旦西秦打败李唐,薛仁杲肯定会回过头来,攻打河西。

    无论是考虑到河西的地形优势,还是李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盘算。唐高祖李渊认为,李轨或许会同意与唐朝结盟。打定主意后,李渊便派遣使者出使凉州,与李轨取得联系。并且,李唐使臣还带上了唐高祖李渊的亲笔信。为了拉拢李轨,李渊在写给李轨的信中,竟然称呼李轨为自己的堂弟。

    李轨接到唐高祖的信后,看见高祖称呼自己为堂弟,顿时受宠若惊。为什么呢?要知道,李渊出身于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他的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不仅如此,李渊本人亦是隋炀帝的亲表哥,是隋王朝在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可以说,李渊是正儿八经的贵族成员。

    反观李轨,他在河西举兵以前,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鹰扬府司马。虽然,李轨年少时,家境比较富有。但是,论政治背景,李轨根本无法与李渊相比。然而,唐高祖李渊在书信中,却认李轨为堂弟。对于李轨而言,与贵族出身的唐朝皇帝,攀上亲戚,绝对算是高攀。因此,接到李渊的信后,李轨大喜过望。

    李渊主动向河西示好,为了表示礼尚往来,李轨自然要做出回应。于是,李轨委派其弟李懋前往长安,入朝觐见唐高祖李渊。李渊看到李轨将自己的弟弟派到长安,觉得此事还有希望。

    故而,李渊授予李懋大将军一职;同时,又命鸿胪少卿张俟德手执朝廷册书,前往河西,册封李轨为凉州总管、凉王,赐予羽葆鼓吹一部,以此让他承认唐王朝的合法地位。这样的做法,可以方便唐朝收降河西。

    从以上种种交往,可以看出,唐朝和李轨之间的外交关系,还算比较融洽。照目前的状态,唐朝和平接收河西,应该不算什么难题。然而,事情远远不像表面的这样简单。到最后,李唐与凉国之间的关系,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唐高祖李渊最终决定,放弃和平的怀柔政策,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

    为什么李渊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李轨太不知道好歹了。自从打败西秦,占据河西五郡之后,李轨开始变得不可一世,骄狂自大,在几件大事上连犯糊涂。尤其是在处理与李唐的外交关系上,李轨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凉国与李唐外交关系的破裂,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原来,李轨没能处理好与李唐王朝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李轨又因为自己的一个愚蠢的举动,彻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渊。因为李轨的不明智之举,最终使得李唐王朝对他失去了耐心,以至于兵戎相见。

    李轨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动派弟弟李懋前往长安,朝拜唐高祖李渊。李渊因此对李轨极力笼络,授予李懋大将军之职,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李渊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只要李轨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那么,河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唐朝的藩属。问题是,李渊这样想,李轨并不这样想。

    在李渊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的同时,李轨已经在河西正式称帝。所以,当他接到唐朝的册书后,李轨开始犹豫了,到底该不该接受唐朝的册封。于是,李轨召集群臣,专门廷议此事:

    今吾从兄膺受图箓,据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竞立,今去帝号受册可乎? (《旧唐书·李轨传》)

    能够看出,李轨最先的想法是,去帝号,接受唐朝的册封,向李唐称藩。然而,李轨刚刚说完,谋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对。曹珍的意见是,隋朝已经灭亡了,天下大乱,人人都有称帝建国的资格。如今,唐朝在关中称帝,我们在河西称帝,两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称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竞逐,称王号帝,鼎峙瓜分。唐国自据关中,大凉自处河右,已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萧察故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 (《旧唐书·李轨传》)

    听了曹珍的建议,李轨颇为心动,因此采纳了曹珍的意见,没有接受唐朝的册封。然而,李轨接下来的做法,却是大错特错了。李轨不接受唐朝册封,自立为帝,最起码表面上还要装装样子,哪怕暂时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可是,李轨却连掩饰都不想掩饰,装都不想装一下,表现得太过露骨,最终彻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册书,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吗?不过,此时李轨已经称帝了,如何回应唐朝呢?李轨派遣尚书左丞邓晓,出使长安,向唐高祖李渊递呈国书。

    关键问题是,出事就出事在这封国书的措辞上,正是由于国书上的措辞,才让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李轨在给唐高祖的国书上,是这样称呼自己,“从弟大凉皇帝”。李渊看到这样的措辞,勃然大怒,说道:“轨谓朕为兄,此不臣也。”于是,李渊立即下令,将李轨的使臣邓晓,扣留在长安,不让他返回河西。

    李渊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句措辞,如此生气呢?其一,李渊气愤李轨的不知深浅。本来,先前李渊称呼李轨为堂弟,不过是为了笼络李轨,客气一下。没想到,李轨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因此,唐高祖李渊觉得,这个李轨太不知道深浅,太过狂妄自大。

    其二,李渊气愤李轨居然称帝了。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有自己的策略,对李轨采取怀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称藩,成为唐王朝的藩屏。到时候,唐朝解决河西问题,会容易得许多,也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河西并入大唐版图。

    正因如此,李渊才会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可是,李轨居然公开称帝,拒绝了唐朝的册封。这样一来,李渊促使河西称藩的计划,也就随之化为泡影。 李轨种种不明智的举动,让唐高祖李渊大为恼火。至此,唐朝、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同时,李渊对待河西的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李渊看来,现在采用和平手段,解决河西问题,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决定改弦更张,放弃和平手段,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以武力收复河西之地。然而,李轨在河西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因此,李渊打算从他们的内部入手,进而一步步瓦解李轨的统治根基。

    事实上,此时的李轨,他的统治集团内部,早已面临着各种危机。甚至可以说,李轨这个时候,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李轨接连犯下了两大失误,使得这位叱咤风云的河西霸主,逐渐沦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