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原失陷(3)——河东兵燹

    第七章 太原失陷(3)——河东兵燹 (第2/3页)

局面,身为主帅的裴寂,不仅没有制止溃败,反而连忙逃离战场。裴寂连续狂奔一日一夜,终于逃到晋州。

    原本以为逃到晋州,能够暂时歇一口气。但是,裴寂没有想到,刘武周的速度太快了。占领太原不久,刘武周兵锋所指,直取晋州。晋州守军苦战六天六夜,还是不幸失守。再之后,刘武周所向披靡,袭破龙门。自从太原失守以来,唐军在河东战场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裴寂的退避与不作为。

    裴寂兵败辱国,令唐朝蒙受巨大损失。事实上,裴寂也不是毫无羞耻。因此,败退至晋州之后,裴寂主动上表请罪。然而,唐高祖李渊非但没有对他加以惩处,反而好言宽慰,继续对其委以重任,让他镇抚河东。

    依照常理,皇帝如此开恩,裴寂自己就烧高香吧,应该懂得感恩。没想到,裴寂接下来的行为,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连一贯对他无比信任的唐高祖,也保不住他了,对他无比失望。

    怎么回事?还是要回到河东战事上来。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刘武周、宋金刚攻陷浍州,唐朝在河东老家的根基,岌岌可危。作为山西地区的实际军政长官,抵挡刘武周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了裴寂身上。

    还是老问题,裴寂一介文臣领兵,加上他比较怯懦庸碌,根本没有统兵之才。面对势头强劲的刘武周大军,裴寂束手无策。他不敢主动出击,与刘武周决战。因为度索原之战,让裴寂吃尽了苦头,他被打怕了。

    于是,裴寂只得龟缩于营垒之中,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然而,正是这种坚壁清野,使得裴寂摊上了大麻烦,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并且,他的坚壁清野,导致唐朝河东战局的发展,再度陷入被动。

    必须清楚,裴寂不是李世民。当初,西线之战,李世民凭借坚壁清野的疲敌之计,一举打败了薛仁杲,消灭西秦薛氏政权。裴寂没有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他的坚壁清野战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割肉补疮,饮鸩止渴的自杀式做法。

    为了与刘武周进行长期对峙,打持久战,裴寂下令,将晋西南一带虞、泰二州的百姓,强行迁入城堡。同时,裴寂还将这些百姓的积蓄、粮田、财产,全部焚毁,不给刘武周留下一粒粮食、一寸土地:

    刘武周将宋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裴寂性怯,无将帅之略,唯发使骆驿,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积聚。 (《资治通鉴》)

    虽然裴寂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坚壁清野的作用,成功实现了对刘武周的经济封锁。但是,另一方面,也极大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得罪惨了。这样一来,引起了百姓的骚动不安,他们对裴寂是恨之入骨。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民惊扰悉怨,皆思为盗”。

    最终,这种骚动不安,变成了事实。不久,夏县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百姓哗变事件。 夏县人士吕崇茂,聚集了一众乱民,起兵作乱,自称魏王,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就这样,刘武周、吕崇茂对裴寂形成夹击之势。

    裴寂弄巧成拙,本来,打一个刘武周,就够他受的。现在,又突然冒出了一股吕崇茂的流寇。这个时候,裴寂真的有些骑虎难下,腹背受敌,一下子要面临两伙敌军,可谓葫芦没有摁下,反倒起了瓢。

    因此,裴寂急忙调转枪口,全力征讨吕崇茂流寇。要么说,裴寂是一个军事上的庸才,刘武周他打不过,居然连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也打不过。裴寂讨伐吕崇茂,竟然被打得一败涂地。

    战争初期,裴寂指挥无方,致使唐军一再败北,遭到巨大伤亡。之后,又是因为裴寂的愚蠢举动,致使山西境内流寇蜂起,与刘武周连成一片。河东战场军事态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李唐王朝。

    仗打成这样,山西战事被搞得这么狼狈。很显然,裴寂难辞其咎。由于他的无能,唐军在与刘武周的对战中,不仅毫无建树,反而损兵折将,丧师失地。所以,裴寂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前线,指挥部队了。经过权衡,唐高祖将裴寂调离前线,征召入朝。见到裴寂,李渊不留情面,上去就是一顿数落:

    义举之始,公有翼佐之勋,官爵亦极矣。前拒武周,兵势足以破敌,致此丧败,不独愧于朕乎? (《旧唐书·裴寂传》)

    这一次,李渊没有袒护裴寂,为了平息朝野上下的不满情绪,将裴寂下狱。但是,唐高祖只是做做样子。不久之后,裴寂被重新释放出来。而且,李渊对他的态度,并未发生改变,比以前更加宠信。

    对于裴寂的屡战屡败,无能怯懦,唐高祖李渊不仅不予以惩处,反而一再偏袒、一再纵容。这样的做法,自然激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觉得,就裴寂这么一个志大才疏的草包,凭什么位居大唐宰辅之职,且备受皇帝信任。李渊的处理不公,为唐王朝内部官员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尽管高祖对裴寂有所偏袒,但是,李渊却没有让裴寂再次回到前线,这还算是个明智之举。李渊清楚,河东一战,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派裴寂到前线掌兵,只会让山西战况越来越糟。

    既然裴寂被调离前线,召回长安,唐朝山西战场的统帅之职,便出现了空缺。为今之计,只有重新调兵遣将。那么,该派何人顶替裴寂的将帅空缺?这一次,唐高祖派出多员战将、数支军队,驰援山西,抗击刘武周。

    在裴寂调离前线的同时,唐高祖李渊命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将领,统领大军,开拔河东前线,力抗刘武周。由此可见,李渊是下了血本,要和刘武周死战到底。

    然而,此时的河东战局,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出乎李渊的意料。当时,隋朝的一股残余势力——王行本部,占据蒲阪,唐朝屡攻不克。不仅如此,王行本还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双方结成了夹击李唐的联盟。

    王行本占据蒲坂,并与刘武周串通一气,对于山西战事的发展,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意味着什么?李唐王朝的黄河渡口防线,直接暴露在了刘武周的铁蹄之下,关中地区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刘武周率军经过蒲阪,从此地直渡黄河。届时,不仅会占领山西全境,也将威胁关中腹地,兵临长安城下,亦不在话下。所以,此时此刻,形势已然是万分危急,战火燃遍山西,大有向关中蔓延的趋势。

    刘武周、王行本结盟,黄河渡口防线洞开,河东危在旦夕。消息一经传出,关中一带顷刻人心惶惶,群情震骇,犹如当初薛举进犯泾州一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唐高祖李渊的内心,开始产生动摇了。

    李渊毕竟是大唐皇帝,在他看来,太原虽然重要,也重不过整个大唐的江山社稷。这场仗如果再这么打下去,只怕唐王朝会招架不住。不要到最后,山西没有保住,连关中都危若累卵了。与其继续在山西和刘武周死磕,倒不如及时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等到以后时机成熟,再与刘武周决战。

    想到这里,唐高祖便萌生了一种消极保守的念头。于是,李渊亲自写了一道手敕,准备发往河东前线。在这道亲笔手敕中,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