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横扫三晋(1)——激战进行时

    第八章 横扫三晋(1)——激战进行时 (第2/3页)

肯善罢甘休,便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追兵离自己越来越近,想甩也甩不掉了。干脆,李世民把心一横,打算放手一搏,和这群敌兵正面交锋。

    只见,李世民拨转马头,直面身后乌泱泱的追兵。忽然,李世民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了出去,对面敌军的一员骁将,被一箭射杀于马下。看到眼前这一幕,原本气势汹汹的追兵,被李世民精湛的射术给威慑住,不敢上前,很快便引兵退去。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趁势脱困,返回唐军大营。

    纵观李世民戎马半生的军事生涯,此次战场历险,是他数次沙场遇险经历的其中一次。最终,李世民凭借其出众的射术,以及超群的武艺,成功化险为夷。可以看出,除了勇气与胆略,李世民的运气,也是独一无二的。

    继续回到河东前线的战事,自从李世民率军开赴山西战场以来,唐朝河东溃败的颓势,逐渐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首先,李世民兵贵神速,以极快的行军速度,驻军柏壁,打乱刘武周进攻浩州的战略意图。然后,李世民采取疲敌之计,派遣小股部队袭扰敌军,使得刘武周所部士卒疲惫,军心浮动。因此,李世民所率的唐军主力,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

    然而,另外一路唐军,却明显不如李世民。前文说过,由于裴寂推行错误的坚壁清野政策,激起了河东当地的民变。夏县人士吕崇茂,自称魏王,聚众作乱,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共同夹击唐军。

    河东战局骤然恶化,又因为裴寂屡战屡败,令唐军损兵折将。没有办法,唐高祖李渊只得临阵换将,把裴寂调离前线,召回长安。紧接着,李渊分派数路大军,驰援河东,命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统领大军,讨伐刘武周。

    不久,唐高祖接受李世民的建议,决意收复太原。因此,李渊委派李世民统率关中地区的全部唐军主力,出征河东,全权负责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的战事。

    也就是说,唐朝此次兵分两路,一路由秦王李世民领兵,直面刘武周、宋金刚主力;另一路则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宗室将领率领,作为偏师,策应李世民主力。

    前文讲过,李世民这一路唐军,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以及理想的战略意图。然而,由李孝基、独孤怀恩率领的另一路唐军,进展却非常不顺利,伤亡惨重,遭到了重大的军事失利。

    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唐军陕州总管于筠,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着吕崇茂叛军立足未稳,速战速决,一举灭掉吕崇茂。故而,于筠向永安王李孝基进言,建议迅速出兵,进攻夏县,拔掉这颗钉子。

    起初,永安王李孝基对于筠的方案深以为然,准备发兵进攻夏县。然而,大将独孤怀恩却不赞同,他认为,“请先成攻具,然后进”。应该先打造好攻城器械,再出兵夏县。

    李孝基头脑一热,竟然同意了独孤怀恩的要求,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如此一来,白白耽误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

    趁着这段空隙,吕崇茂赶紧向宋金刚求援。由于吕崇茂揭竿而起之时,便与刘武周结成夹击唐军的同盟。

    所以,唐军进攻夏县,宋金刚于情于理,都应该发兵救援。一旦唐军攻克夏县,下一个目标,一定剑指刘武周、宋金刚。权衡利弊之后,宋金刚派遣麾下两员得力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领大军,挺进夏县。

    关于尉迟敬德此人,值得一提。上一章节说过,李世民在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过程中,收服了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他的加入,使得李世民的秦王集团,如虎添翼。这员猛将,正是尉迟敬德。

    在隋末唐初的风云时代,尉迟敬德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英雄将领,他是唐王朝大名鼎鼎的开国虎将。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尉迟敬德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曾经单枪匹马,救了李世民一命。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尉迟敬德更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国公,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开国元勋。不仅如此,在民间艺术中,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二人,还是家家户户供奉的两位“门神”。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战绩彪炳的大唐猛将,在当时,还是李唐的敌人刘武周、宋金刚麾下的一员敌将。并且,在唐朝与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战初期,尉迟敬德还曾经一度让唐军吃了不少亏。那么,尉迟敬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山西朔州善阳人氏。所以,他又叫做“尉迟恭”。但是,通常人们都会以他的字称呼他。根据《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的记载,尉迟敬德早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

    隋炀帝大业末年,尉迟敬德应征入伍,在高阳从军。因为当时烽烟四起,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尉迟敬德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战。在作战之中,由于尉迟敬德勇武绝伦,屡立军功,很快就被擢升至朝散大夫。

    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刘武周在马邑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正式起兵反隋。刘武周早就听闻了尉迟敬德的勇猛,便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担任偏将。因此,在最初的时候,尉迟敬德是在刘武周麾下效力。

    后来,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怂恿支持下,刘武周大举进犯太原,而尉迟敬德也参与了攻打太原的战争。刘武周占领太原后,尉迟敬德又跟随宋金刚一路南侵,接连攻克晋州、浍州二地。

    所以,这位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猛将,最初是站在唐朝的敌对阵营,为李唐的敌人卖命。当时的尉迟敬德,在唐军眼里,是一个难缠的敌将;可是,在刘武周、宋金刚眼中,尉迟敬德却是一个勇冠三军的悍将。正因如此,此次支援夏县吕崇茂部,宋金刚自然拿出了尉迟敬德这个“杀手锏”。

    前文介绍过,永安王李孝基决策失误,采纳了大将独孤怀恩的建议,耗费数日,打制攻城器械。等攻城器械打造好,才出兵进攻夏县。

    然而,此时此刻,唐军已经错过了进攻夏县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宋金刚抓住这个绝佳的战机,派遣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军支援夏县。

    可想而知,唐军白白浪费了一次绝佳战机,兵败似乎是板上钉钉。果然,尉迟敬德、寻相率军赶到夏县,前后夹击,唐军腹背受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以及行军总管刘世让等唐军重要将领,全部被俘,唐军再度遭遇大败。

    夏县兵败,是唐朝自度索原之战、太原失守以来,所遭到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又一支唐军的增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数员大将被俘。

    而且,这些唐将被俘之后,永安王李孝基曾经谋划逃出敌营,可惜不幸走漏了风声,李孝基被刘武周杀害。在唐朝与刘武周的战争中,李唐皇族损失了一位宗室亲王。

    同时,夏县之战的失败,也带来了一个恶性循环。原本,李孝基、独孤怀恩等人率领的这路唐军,是作为一支偏师,策应李世民主力。当时,李世民统率唐军精兵,驻军柏壁,与宋金刚主力对峙。

    可是如今,夏县兵败,那一路唐军偏师全军覆没,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什么后果?李世民所带领的唐军主力,无疑变成了一支孤军。数万大军屯驻柏壁,真的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没有任何援军能够提供帮助。所以,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刘武周、宋金刚重兵合围,这对于他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前方战事不利,唐朝派出去的增援部队,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身在长安的唐高祖李渊,显然有些坐不住了。如果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山西全境的沦陷,只怕是迟早的问题。

    因此,李渊决定亲临一线,前往黄河沿岸,视察军情。唐高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第二,借此机会,鼓舞唐军将士的士气与斗志。

    正好此时,从河东前线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为唐高祖巡视黄河沿岸防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唐将秦武通率军进攻蒲阪,驻守蒲阪的敌将王行本,出城迎战唐军,被唐军击败。最终,在城内粮食耗尽,城外援军无望,且又无法突围的绝境下,王行本被迫开城投降。

    原本,王行本所部,就是隋朝的一支残余军事势力。然而,王行本占据蒲阪,恰恰牢牢掌控住了蒲津渡口的咽喉要道。并且,王行本在占据蒲阪之后,主动与刘武周取得联系。这样一来,等于是直接将黄河渡口送给了刘武周。至于刘武周,则能直接从这里渡过黄河,深入关中腹地,威胁李唐根基。

    现在,唐军收复蒲阪,使得情况发生了惊天反转。攻克蒲阪,意味着蒲津渡口重新回到唐朝手中。刘武周突破黄河防线,深入关中的企图,未能实现。所以,蒲津渡口的回归,对于唐朝而言,当然是一个重大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唐高祖觉得是一个机会,趁此时机,巡视黄河沿岸,鼓舞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

    于是,武德三年(620年)正月十七日,唐高祖亲临蒲州。到了蒲州之后,高祖二话没说,将敌将王行本斩首示众。得知父皇车驾驻跸蒲州,远在柏壁的秦王李世民,立即轻骑启程,前往蒲州,拜见父亲李渊。

    至此,唐高祖李渊正式开始巡视黄河沿岸,视察前线军情。可是,令唐高祖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次亲临前线,可谓险象环生,充满了火药味。这次巡视黄河沿岸,差一点让唐高祖遭受灭顶之灾;身为大唐皇帝的李渊,差一点有去无回,丢了性命。

    造成李渊差点面临灭顶之灾的这一切,倒还真不是来自刘武周、宋金刚的敌对势力,反而来自唐军内部,来自唐王朝的阵营当中。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军的重要将领——独孤怀恩。

    在唐高祖巡视黄河沿岸期间,独孤怀恩阴谋发动叛乱,意欲将李渊、李世民父子一网打尽,并企图将整个河东之地,献给刘武周。好在最后,唐高祖察觉了他的阴谋,及时采取断然措施,将独孤怀恩的阴谋扑灭于萌芽之中。

    那么,独孤怀恩究竟是何许人也?作为手握重兵的唐军大将,独孤怀恩又为什么会心怀不轨,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勾结外敌,对大唐皇帝下手呢?身处龙潭虎穴的唐高祖李渊,最终又是如何识破独孤怀恩的阴谋,及时采取行动,扑灭了这场未遂的军事政变,消除了来自唐军内部的一大隐患?

    说起来,这个独孤怀恩,和唐高祖李渊还是亲戚关系,是唐朝的外戚。独孤怀恩的父亲独孤整,在隋朝统治时期,担任涿郡太守之职。而且,独孤怀恩之父独孤整,与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独孤氏,是姐弟关系。也就是说,独孤怀恩是李渊舅舅的儿子,和唐高祖李渊是姨表兄弟关系。

    不仅如此,独孤怀恩还曾经为唐朝的建立,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在隋朝时,独孤怀恩出仕为鄠县令。后来,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攻克长安,独孤怀恩被授予长安令一职。

    根据《旧唐书·外戚列传》的记载,独孤怀恩担任长安令期间,颇有政绩,风评甚好,“在职严明,甚得时誉”。所以,李渊称帝后,大封群臣,独孤怀恩被擢升至工部尚书。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独孤怀恩既是外戚,与唐高祖李渊是表兄弟关系;又是朝廷重臣,位高权重,本该一心报国,为什么会心生异志,走上谋反这条不归路呢?原因很简单,独孤怀恩与唐高祖积怨已深,他对高祖心怀怨恨。

    唐高祖与独孤怀恩,两个人虽然是姨表兄弟;但是,独孤怀恩总是觉得,李渊打骨子里,看不起自己。这种对于唐高祖李渊的不满,经过时间的积淀,最终促使独孤怀恩决定发动兵变。那么,两人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呢?

    比如,唐朝建立后,有一次,独孤怀恩受命督师进攻蒲州。可是,由于独孤怀恩指挥无方,致使蒲州久攻不下,唐军损伤惨重。对此,唐高祖李渊非常生气,数次下达敕书,斥责独孤怀恩。从此之后,独孤怀恩对李渊渐生不满:

    时虞州刺史韦义节击尧君素于蒲州,而义节文吏怯懦,频战不利。高祖遣怀恩代总其众。怀恩督兵城下,为贼所拒,频战不利。高祖切让之,由是怨望。 (《旧唐书·外戚列传》)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件事,使得独孤怀恩更加对李渊不满。这件事,虽然看上去只是唐高祖的一句玩笑话,却深深刺痛了独孤怀恩的软肋,成为了独孤怀恩谋反的引线。关于这件事情,《旧唐书·外戚列传》有着明确记载:

    高祖尝戏之曰:“弟姑子悉为天子,次当舅子乎?”怀恩遂自以为符命,每扼腕曰:“我家岂女独富贵耶?”由是阴图异计。

    众所周知,在隋唐时代,独孤家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这个家族,先后出过三位皇后,而且是横跨北周、隋、唐三个朝代的皇后。她们分别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明敬皇后、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都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女儿,一门三后,传奇备至。

    关于独孤信此人,第一章节曾经提到过。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名将,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独孤信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先后平定三荆、收复弘农、攻克沙苑,镇守陇右将近十年,政绩斐然。北周建立之后,独孤信晋爵为卫国公。后来,隋文帝杨坚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岳父独孤信:

    风宇高旷,独秀生人,睿哲居宗,清猷映世。宏谟长策,道著于弼谐;纬义经仁,事深于拯济。方当宣风廊庙,亮采台阶,而世属艰危,功高弗赏。眷言令范,事切于心。

    为什么说独孤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韬略,显赫的战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独孤信的身份。例如,独孤信有三个皇后女儿,两个皇帝女婿: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两个皇帝外孙: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从独孤信的身上,就可以看出,独孤一族的传奇经历。

    不过,独孤家族为人所熟知的,似乎都是独孤家的女性成员。相比于独孤家的女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