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第一堂课

    第四百零八章 第一堂课 (第1/3页)

    李多鱼踏上鹭岛码头后,三叔、大伯、李曙光他们的船只就继续往南走了。

    鹭岛码头在海岛的西侧正对面,就是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的鼓浪屿。

    就隔着几百米。

    隔着海看过去,依旧能很清楚看到上面全都是些洋房子,其实鹭岛码头沿街这一带也全都是洋房。

    李多鱼并不是很懂历史,只知道,最早鼓浪屿跟榕城的烟台山一样全都是领事馆,是“外国老爷”住的地方,后来,好像又有很多华侨在上面建造别墅和庄园。

    以前李多鱼来的时候,岛上还没有通水,只能用供水船将淡水运输过去,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这也导致很多岛上原住民放弃了鼓浪屿,纷纷跑到鹭岛上来居住。

    李多鱼刚一上岛。

    见他一身“干部”的打扮,立马有不少野导跑过来。

    “同志,第一次来鹭岛玩啊,我可以带你去鼓浪屿,坐我们的船,比轮渡还要便宜,我可以免费给你介绍鹭岛的历史。”

    “林北,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还要你带。”

    鹭岛大多都是讲闽南话的,而他阿娘是陈家村的也会讲,李多鱼打小就多少学了点。

    野导听到这句话后,脸色瞬间拉了下来,骂骂咧咧道:

    “原来是本地猴啊。”

    李多鱼嫌弃道:“你们这群外地的,赶紧回你们家去。”

    像这样友好的问候,在鹭岛经常发生,尤其在鼓浪屿上面,由于近两年鼓浪屿有自来水了。

    整个鹭岛也成了经济特区。

    有不少游客到岛上来旅游,他们都特别喜欢到鼓浪屿上面。

    很多原本搬到岛上的人,又想回去了,结果发现鼓浪屿已经被外地人给占据去了。

    结果本地人和外来人口,经常在那发生口角,互相对骂,而这一对骂直接对骂了好几十年。

    可骂着骂着,本地人直接就变成希有物种了,跟榕城不同,鹭岛是一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远超本地人。

    李多鱼不是很爱逛风景区的人,也没有去附近商铺林立的中山路,而是去了附近的鱼市。

    离鹭岛码头这里不远有条开禾路,本地人一般叫做第八市场,简称“八市”。

    听说,鹭岛以前有十个市场的,后面全被干掉了,就剩下这个第八市场保留了下来。

    非常小的一条路。

    还没靠近,就能闻到浓浓的海鲜味,地上也是各种污水横流。

    有很多骑自行车的岛民,在第八市场这里穿梭着,也有不少用板车拉着海水的外地人,用普通话叫卖道:“海水,海水,有谁要海水,也有冰块,有谁要。”

    一位摊贩朝他招手道:“给我来两桶,还有一箱冰角。”

    由于跟码头非常近,这里的海鲜大多都是摊主自己到码头那边收购来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价格便宜了不少。

    李多鱼问道:

    “阿北,这个带鱼怎么卖啊。”

    摊贩回道:

    “大眼的一斤一角半,小眼的三角。”

    李多鱼故意说道:“小眼的,怎么反而比较贵啊。”

    “一看,你就不是我们本地的,小眼带鱼是舟山、渤海那边的,身上肉很多且实在,大眼的,是南海那边的,肉比较水啦。”

    没想这个摊贩还挺实在的,并没有随便忽悠人,前世就有很多摊贩经常拿大眼带鱼忽悠人。

    说什么:越大只越好吃。

    可实际上,那些大眼带鱼是热带带鱼,体型都比较大,肉很水,煎带鱼时,特别容易把鱼肉搞烂掉。

    鱼市里海鲜品种特别的多,可能是枪管鱿鱼和带鱼季节的缘故,这两种鱼特别的多。

    而除了海鲜外,八市也卖各种农产品,让李多鱼时不时就咽口水的是各种鸭子。

    两旁时不时有卖【龙海咸水鸭】的摊铺,可最香的应该是【灌口姜母鸭】。

    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香味,姜片和母鸭的香味混在一起,感觉可以吃下好几碗米饭的样子。

    可李多鱼逛了一圈,最终并没有去吃鸭,而是找了个路边摊,吃起了“沙茶面”。

    这东西也算是岛内独有的“特色小吃”,然而沙茶里面没有茶。

    它只是个音译,正宗叫法应该叫“沙嗲”,且这东西并不是本地的调味料。

    且还有一段故事。

    很早以前,一个渔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儿子。

    儿子在一次海上遭遇风暴后被一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