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还是那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求首订!)

    第72章:还是那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求首订!) (第1/3页)

    “朝廷没有明确的定价,至于民间,一直是根据商品变动,从来都没有具体的兑换价值。”

    “但也能估算出一个大概的兑换价值,比如一两黄金,大概可以兑换十两左右的银子,但较于黄金稀少,所以并不是主流的交易货币。”

    “至于一两银子,大概可以兑换一千枚至一千五百枚左右的铜钱,但究竟能换多少,还得视情况而定。”

    朱标思索了良久后,才看向萧寒回答道。

    这几日,朱标也没有闲着,反而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都会去研究历朝历代的货币,特别是民间的货币规则,朱标更是熟记于心。

    “所以,有时候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千枚,也就是一贯钱,而有时候,却超越了一贯钱。”

    萧寒点了点头,才瞥向朱标说道:“难道这不是乱象?”

    “嗯,但是朝廷初期,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这一乱象。”

    朱标无奈的叹了口气道。

    现在看似已经终结了乱世,但百姓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大灾之年,天灾人祸不断,能不能吃饱都是个问题,更别提解决货币的乱象。

    只是这个乱象,也没持续几年,而历史上,洪武八年,朱元璋就规定,一两黄金可以兑换四两白银,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一贯钱。

    可那也只是为了大明宝钞开路,所以,为了改革货币交易体系,早早定下兑换的规定,才是王道。

    “现在解决也不晚。”

    “就像你所说,民间的兑换价格,大概就在这之间波动,那我们自然不能跳出这个波动。”

    “毕竟,朝廷需要回收所有的旧货币,才能发行新的货币,而如何能让百姓接受,并且使用,那就是等额兑换。”

    “比如,朝廷规定,一两银子只能兑换一贯钱,一两黄金只能兑换十两纹银,那等到明年开春,发行新货币,就可以以这个价格,回收旧货币。”

    萧寒端起一旁的茶盏,一饮而尽后,方才看向朱标笑道:“所以,必须尽快,但这项规定,现在只适用于应天,毕竟,还在试验阶段,不适合大范围推广。”

    “为什么?”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疑惑,既然要尽早定下货币的兑换价格,那为什么不一劳永逸,直接向全国推广?

    “百姓的民生问题,你解决了?”

    “吃得饱,穿得暖,有房子?”

    萧寒瞥了一眼朱标问道。

    “没。”

    朱标摇了摇头。

    “那你放的不是个轻巧屁?”

    “百姓饭都吃不起,衣服也穿不暖,房子也没盖,日子都没过上去,朝廷就开始制定货币兑换价格?”

    萧寒顿时没好气的看向朱标道:“那伱说百姓应该怎么想,是不是又准备学一下元朝,压榨一下百姓?”

    “自然不是。”

    朱标又是急忙摇了摇头。

    “那不就得了,不然,迟早是个天怒人怨,而我为什么要将试验点,放在应天?”

    “因为,应天最合适,现在的天下,没有比应天更合适的地方。”

    “一来,这里是我大明的京都,二来,应天的百姓,日子总还是过得下去,制定货币,回收货币,推广货币,更容易一点,三来,便是应天作为都城,其繁荣绝对要胜过其他州府。”

    萧寒张开三根手指头,这才看向朱标继续说道:“而且,你别忘了,这里是江南,南方的百姓,特别是浙江一带,可比北方百姓好太多了。”

    “嗯。”

    “南方一直都是财税重镇之所在,所以相较于北方,南方始终要富一点。”

    朱标想都不用想的点头道。

    历朝历代,南方一直都是朝廷财税重镇之所在,包括眼前的大明朝,所以,何止是富一点,简直是富过头了。

    “所以,我们在江南,就要发挥出江南富有的优势,让江南的百姓得以看见,应天的官方交易市场,以及新货币的使用,还有应天百姓对于新货币的推崇。”

    “那这样下来,朝廷什么事都不用干,光是应天百姓的宣传下,新货币就已经可以彻底流通于南方,会有无数人争先恐后的兑换新货币。”

    “所以,这难道不比朝廷的圣旨,更有穿透力?”

    萧寒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道。

    “确实,有了南方这深厚的基础,新货币更是成了南方的主流交易货币,就没有人会使用笨重的旧货币。”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道。

    “嗯。”

    萧寒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

    货币交易体系。

    先是货币,后是交易,然后才是整套的体系。

    而南方的新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