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天子恩泽,五世而斩!(二合一)

    第84章:天子恩泽,五世而斩!(二合一) (第1/3页)

    “现在,诸多亲王年少,还看不出什么隐患,但是再过几十年.”

    朱标的头皮都有些发麻,说到最后时,他都没了声音。

    而若是按照这般发展,长此以往,大明的郡王真的会越来越多,而老朱家的子孙,恐怕会越来越多。

    那这必然会成为大明的隐患,毕竟,天下就这么点,你就算是举全国之力,供养老朱家,那也不一定能供养得起。

    况且,百姓难道就不用生活,百姓难道就不用吃饭?

    每年含辛茹苦赚的那点粮食银子,全部都上缴了国库,那这不是逼着百姓去死?

    那不造反,还在等什么?

    这就相当于又是一个轮回,明朝又将重复元末时期的苛捐杂税,压榨百姓。

    “你以为只有这几位亲王不成?”

    “陛下所出,皆是亲王,若都可以世袭罔替,那我大明的郡王,只会更多。”

    萧寒依旧是摆了摆手道。

    这本身就有历史依据,弘治时期,宗室郡王泛滥,国库难以承受,朱佑樘选择加以遏制,但后期,明武宗朱厚照一上台,便是拆了自家老爹的台。

    “再者说来,郡王居多,这不过是其中之一,至于剩下的原因,便是赋税。”

    “凡我大明亲王,皇亲国戚,皆可以不用缴纳赋税,但我大明的经济基础,只有赋税,所以,在你登基以后,伱会发现一件很可悲的事实,那就是国库三分之一的收入,都要用来供养亲王,而朝廷,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在经你之后,国库每年更是必须拿出三分之二,用来供养大明的皇室子孙,可他们依旧不用缴纳赋税,这样长此以往,朝廷的经济,势必崩塌。”

    “而真到了那时,供养皇室子孙,后世的皇帝,后世的大臣,应当如何选择?”

    “无非就是继续苛捐杂税,在原本就可以收的赋税上,继续加税。”

    萧寒又是瞥了一眼朱标四兄弟,这才轻声开口说道。

    大明朝灭亡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供养宗室,只能算作其中一则原因,但更多的便是赋税。

    朝廷对于这些宗室的宽容,便是不用缴纳赋税,可是这天下的百姓,还是要缴纳赋税,那一旦朝廷连日常运转都无法维持,那就唯有加税,这样下去,势必会闹得天怒人怨,埋下前所未有的隐患。

    “那应该怎么解决?”

    朱标重重的点了点头,便是看向萧寒追问道。

    毕竟,萧寒既然能提得出来,必然有解决之法,要不然,萧寒不会多嘴。

    反正,大家心如明镜,萧寒这一生,都活得洒脱,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至于后世子孙,那就是他们的事,萧寒可从来都不会管,而过好当下,才是萧寒的选择。

    所以,萧寒既然能说出来,那必然有解决之法,不然,他从来都不会多嘴。

    “确实能解决。”

    “但我可不会去说动老爷子。”

    “就算关系再亲近,我也始终是大明的臣子,不是老爷子的儿子,我去说这种话,不合适。”

    萧寒轻轻的摇了摇头道。

    “你放心。”

    “若不懂你,我自然不会问。”

    朱标拍了拍萧寒的肩膀,轻轻点了点头,至于后面的话,不用言语,他们便彼此皆已知晓。

    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所以,如果要更改过来,那便唯有朱元璋亲自去改过,才能上承天意,下顺民心,诸多皇子,心中才不会有埋怨。

    毕竟,老朱是大明的缔造者,而皇室未来的藩王,都是人家老朱的儿子,老朱去改过,也最为合适。

    但若是等到了朱标那一朝,再去改这些事,最起初的动荡,肯定会泛起,毕竟,到了朱标的手中,这始终是削藩。

    “嗯。”

    “就像我刚刚说过,天下一视同仁,谁也不能逃税避税,包括亲王,你手中的田亩够多,那你就交更多的赋税,至于朝廷的俸禄,照发不误。”

    “而没有田亩的官员,就可以避免摊丁入亩税,毕竟,天下的田亩,那么多,朝廷的官员,能有多少人?”

    “哪怕只拿出十分之一,也足够他们的俸禄了,至于藩王和权贵,就相当于他们用自己的俸禄,交的是赋税,而且,他们的俸禄,可能都不足以缴纳赋税。”

    “面子和里子既然都有了,可他们要是还敢说什么,那就罚。”

    “至于收回来的田亩,朝廷负责耕种,或者是将田亩租给百姓,当然,那百姓就成了佃户,租子不能太高,至于赋税,那就全免。”

    “当然,人口的普查,田亩的丈量,都要依照朝廷的法度去办,一年一清查,一个地方都不能漏,以免有人开垦荒地,隐瞒不报。”

    萧寒微微思索了片刻,便是看向朱标,继续轻声道:“别忘了,这天下最多的还是流民,毕竟,刚经历过乱世。”

    天下间的田亩,还有一半处于荒芜,所以必须要重新开垦,那这开垦的一年中,那百姓吃饭,又成了一个问题。

    毕竟,此时的天下,仍然流民最多,大多居无定所,那朝廷就必须给他们一条活路,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百姓无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