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萧寒咳血奉天殿,满殿朝臣皆不如!(二合一)

    第122章:萧寒咳血奉天殿,满殿朝臣皆不如!(二合一) (第1/3页)

    奉天殿上。

    “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文武大臣,七嘴八舌看向龙椅上的朱元璋,齐齐躬身道。

    “我头疼。”

    坐于偏殿的萧寒,眼中顿时闪过一抹无奈,随即,更是抚了抚额头。

    “那用不用回去休息?”

    坐在萧寒身旁的秦王朱樉,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紧张,便是道。

    昨日,萧寒与朱标,还有朱橚,几乎折腾了整整一晚上,当然,萧寒中途便去休息了,但奈何现在萧寒的身体,一直都很虚弱,所以,时常会头疼。

    “不用。”

    “倒不是真的头疼。”

    萧寒微微摇头,随即,便是指了指奉天主殿,摇了摇头道:“只是听见他们的声音,有点头痛。”

    “啊?”

    朱樉有点不明白萧寒的意思。

    “七嘴八舌的声音,又是不同地方的口音,真心挺头疼。”

    萧寒有点无奈的苦笑道。

    “正常。”

    “朝廷的官员,大部分都来自五湖四海,口音驳杂,也是正常之事。”

    朱樉这才明白萧寒的意思,随即,便是点了点头笑道:“这就是为什么,大臣们在下面口述,还得奉上一份奏章,不然,有时候老爷子都听不明白。”

    确实,朝廷的官员,来自于五湖四海,所以,口音皆有不同,这在历朝历代都实属正常。

    “怪不得,天辅有德,这句话在几个月以后,便废除了。”

    萧寒也是无奈的点了点头。

    随即,在朱樉的注目下,萧寒缓缓起身,整理了一下官袍,随即,便是大踏步的走出了偏殿,前往了奉天殿。

    “启奏陛下。”

    “臣有本奏。”

    萧寒缓缓踏进奉天殿,满朝文武的目光都是转向了萧寒,随即,萧寒便是将双手抬起,作揖道:“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字正腔圆,声音通透!

    朝中诸多大臣,眼中皆是微微一缩,这句话之中,竟然没有夹带任何的地方口音。

    “朕安。”

    朱元璋的眼中一亮,随即,便是坐正身子,轻声道:“大都督,何奏?”

    “臣,未备奏章,还请陛下见谅。”

    大太监王景弘躬身走下台阶,看向萧寒,伸出手上的托盘,萧寒却是微微摇头,依旧看向朱元璋,躬身道。

    “不怪。”

    “大都督,准奏。”

    朱元璋看向萧寒,微微一笑,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

    光是冲萧寒说话时的字正腔圆,还有就是淮西人氏,朱元璋怎么都能听得明白,而且,朱元璋又感觉,萧寒今日所奏,绝对是上朝词有关。

    毕竟,这七嘴八舌的声音,朱元璋听了都有点头疼。

    但刚刚萧寒入主殿参见,那声音多动听?

    要是文武百官都能学习一下,那耳朵也不用遭罪了。

    “启奏陛下。”

    “朝中官员大多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各大州府,所以,其中口音驳杂,有时当真是让人难以明白其意。”

    “所以,微臣请奏,命专司谱写大明国语,统一口音。”

    萧寒微微思索,便是抬起手,看向朱元璋笑道。

    国语!

    众大臣的身形,皆是微微一震,随即,便是瞪大眼睛看向萧寒。

    就是上朝时的朝词,不用这么严肃吧?

    甚至,还搞出来一个国语!

    这图什么?

    “启奏陛下,老臣觉得不妥。”

    李善长率先站出来,看向朱元璋微微摇头道:“朝中大臣,一来是来自各大州府,口音早已定下,若是更改肯定得花费数月之功,那对于朝政不利,二来,朝中武将,大多都不是能言会道之人,您就算是让他们学,都不一定能写的会,再者,诸多大臣在朝中为官,若是统一语言,必然忘却家乡话,那对于思念家乡的大臣,并非是一件好事。”

    “陛下,臣附议。”

    胡惟庸也是从队列中,走了出来,随即,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道:“但大都督之提议,也可采纳,日后上朝时的朝词,可以大都督之言奏请。”

    “臣附议!”

    本来还苦恼的群臣,顿时眼前一亮,随即,便是齐齐出列,看向朱元璋躬身道。

    只要不改口音,怎么都有回旋的余地!

    “这”

    朱元璋的眼中,泛起三分犹豫,随即,便是看向萧寒,眼神示意萧寒说两句。

    毕竟,这件事上,其实就是一件小事,对于朱元璋而言,朝中大臣要顾,自家儿子也得顾,所以,倒不如让萧寒拿主意。

    只要萧寒能说服朝中大臣,那就编撰国语,要是说不服,朝词也能焕然一新,反正,横竖都不亏。

    “启奏陛下,微臣不敢苟同。”

    “国语,乃是一国之言,家乡话始终是家乡话,困于州府之所在,难以通传天下!”

    “那又该如何彰显我大明国威!”

    “而日后,外臣觐见陛下,究竟应该学习哪一方家乡话?”

    “难不成,我大明天下,仍然是四分五裂!”

    萧寒倒是义正言辞的看向朱元璋道。

    顿时,朝臣心中为之一凛,便是齐齐闭上嘴巴,就连李善长与胡惟庸都不例外,皆是相互对视一眼,便是不再开口。

    毕竟,我们讲述的是语言上的事,萧寒直接拉出国事,这还怎么玩?

    况且,天下皇帝都是一个模样,不管是千古一帝,还是万年昏君,都有一条铁律,那就是手中的权力,绝不可以削弱。

    那萧寒拉出天下,告诫朱元璋,天下一统,语言一统,也是必然,不然,大明与历朝历代有何不同?

    果然!

    萧寒话音落下,朱元璋脸上的犹豫,瞬间消失,随即,便是抬起眼眸,看向萧寒问道:“大都督,可天下的百姓,几乎都没有读过书,如何能学习国语,对此,大都督,可有办法解决?”

    “启奏陛下。”

    “以朝廷为中心,普及大明国语,再以朝廷为中心,下达各大州府,彻底将大明国语普及。”

    “简而言之,就是让学会大明国语的官员下州府,以身作则,教授百姓大明国语。”

    “同时,在各大州府县乡,设立定点考试,若是大明国语能及格者,登记在册者,赏。”

    萧寒又是微微思索片刻,便是看向朱元璋躬身笑道:“如此一来,纵然同乡之间,还是以家乡话交流,但若是遇上外乡人,肯定是以大明国语交流,所以,根据时间的推移,大明国语就已经深深的种在了百姓的心中,想忘却都难以忘却。”

    “好主意!”

    朱元璋的眼中顿时一亮,随即,便是忍不住拍手叫好道。

    “启奏陛下,大都督之谋,臣不敢苟同!”

    胡惟庸又是一步踏出,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便是看向萧寒拱手道:“大都督,朝廷定下赏赐,那天下百姓何其之多,恐怕就算是搬空我大明国库,都不一定能赏赐完吧?”

    “况且,您也不能保证每个官员都能学会大明新语,那要是朝廷还是一团乱麻,天下百姓又该如何学习大明新语?”

    “您总不可能为了一门新语,就重罚官员与百姓吧?”

    胡惟庸的声音很轻,但对于大明新语这几个字却咬的格外的重,随即,话音落下,便是看向萧寒道。

    大明新语?

    胡惟庸,你飘了吧?

    萧寒抬起眼眸,眼中闪过道道寒芒。

    整座朝堂,就只有一个人能给他气受,而整座大明,也只有两个人能给他气受,至于其他人,谁敢得罪他,不是死,就是满门抄斩。

    所以,胡惟庸,你真不会以为当上了左丞,就可以与本侯叫嚣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