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左丞相乃我囊中之物!

    第124章:今日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左丞相乃我囊中之物! (第1/3页)

    今日,朝廷是有什么大动作么?

    中书省的臣子,皆是目瞪口呆的看向前方的李善长。

    堂堂中书省左丞相,大明第一公爵的李善长,可谓是权力与尊贵集一身,但时至今日,不过区区月余,又是再次致仕。

    那这大明朝的官,还怎么当?

    其实,这也不怪这些臣子们多想。

    自从杨宪那件事开启起,朝堂何日平静过?

    不是彻查中书省与御史台,便是将江南文官集团与浙东党派连根拔起。

    那现在这些侥幸留下的文武大臣,已经是连连庆幸,但亦是心有悲戚,不知何日朝廷又会开始清算。

    所以,现在朝堂上的大臣,可谓是如履薄冰,不敢踏错半步,不然,就是死路一条,满门抄斩。

    但现在,李善长又是退场,那中书省又将出现异常变动,权力的更迭,势必引来一场大换血,那他们这些官员,还能扛得住?

    甚至,这其中还包括六部官员,眼中皆是有点惊愕的看向李善长。

    “李相国,上次咱不是说过了,不准。”

    朱元璋低下头,看向李善长轻声道:“莫不是咱又亏待了李相国?”

    朱元璋一时之间,还真拿不准自家这个老兄弟的心思,究竟是真致仕,还是借此

    毕竟,经过那一晚畅谈,这两兄弟的心结尽去,李善长对于权力的看法,也已经改观,那为何执意致仕。

    “陛下。”

    “老臣最近几日,时常觉得力不从心,倦意颇多。”

    “就连上朝时,都会微微打盹,实在扛不住中书省的事务,但中书省乃朝廷重镇,岂敢疏于职守。”

    李善长没有犹豫,便是看向朱元璋微微躬身笑道:“而非陛下之过,陛下待老臣,如奉上宾,岂能言亏待之礼,这不是羞煞老臣。”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从未变过,至少洪武元年至今日洪武三年,朱元璋对于李善长都是倚重的态度,就算是有些事上面不满,但始终是自家兄弟。

    特别是李善长还是最早参股朱元璋集团的老臣,那就相当于这座大明的股东,所以,老朱对于李善长,还是有几分尊重在其中。

    但后期的李善长为什么会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一方面,便是李善长对于权力,太过于执迷,根本放不下。

    另一方面,便是李善长太能活了,这简直到头了,李善长可是比朱元璋大好多,但精神状态,却依旧是精神抖擞。

    而且,那个时候的大明,可没有皇太子了,只有皇太孙朱允炆,所以,已经年老的朱元璋,一来觉得朱允炆镇不住场子。

    二来,便是老朱越看李善长,越像一个人。

    历史上,这么能活,还是那么有才的人,就一个司马懿,便足以让老朱心惊胆战,这要是朱允炆拿捏不住李善长。

    大明帝国岂不是就姓了李?

    所以,李善长必须噶!

    “老丞相心意已决,那咱便同意你致仕。”

    朱元璋微微闭上眼眸,方才轻声说道。

    十几年来的君臣之情,终将在此时划上一个句号,那心中不免伤感许多。

    “老臣叩谢陛下圣恩。”

    李善长的眼眸微动,闪过不知名的感慨,随即,便是看向朱元璋叩首道。

    “乡间便不用回了,你仍然住在京师,时常进宫与咱聊聊。”

    朱元璋方才睁开眼眸,看向李善长,乃至于满殿文武大臣,轻声道:“卸任中书省左丞相,那便加封韩国公为太师,韩国公,不可推辞。”

    “谢陛下。”

    李善长又是一叩首道。

    太师没有实际职权,但却是荣耀加身,这更是对于李善长的肯定,再加上,这是朱元璋所赐所封,所以,这个太师,李善长不能拒绝。

    “果然是位极人臣之巅。”

    萧寒看向李善长,眼中闪过一抹感慨,不免想道。

    历史虽然有了些许偏差,但也不多,历史上的李善长洪武四年致仕,加封太师,乃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补偿,但今日已经洪武三年末,细细算来,此时离开朝堂,正合适不过。

    希望,李善长可以明白朱元璋的苦心,避过胡惟庸之祸。

    毕竟,萧寒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胡惟庸,就像是昔日的杨宪,完全是当作一柄刀。

    估计,就是想用胡惟庸剪除中书省。

    那胡惟庸这个臣子,必死!

    但这与萧寒有什么关系,胡惟庸现在既然已经飘了,那这个后果,就得胡惟庸自己去承担。

    只不过,萧寒得将淮西勋贵,还有蓝玉等诸将扳回正轨,不能被胡惟庸带跑偏,不然,也是难逃一死。

    “李先生,既然你已经致仕,那咱想问伱,谁可堪大用,谁可为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微微思索,便是看向李善长,轻声问道。

    若是李善长还明白什么叫做君臣相知,那应该就明白他朱元璋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内心而讲,胡惟庸已经上了朱元璋的必杀名单,毕竟,光是结党营私这一条罪状,胡惟庸便跑不掉,而历代皇帝,都绝不姑息结党营私的臣子!

    所以,朱元璋希望李善长能从胡惟庸那个坑里,脱离出来。

    那这个举荐左丞相,就有了三分味道。

    “启奏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