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大明实验田,农学院的初代人马

    第164章:大明实验田,农学院的初代人马 (第1/3页)

    “说的也是,不过是秋后的蚂蚱,在咱大明面前,蹦哒不了几年了。”

    “等风雪你的网织成了,咱们直接收网,把这些不服朝廷,扰乱大明的家伙,一网打尽。”

    朱标冷冷开口。

    “对了风雪,既然现在我负责推行科举改革,你负责推行那个什么,嗯,产业构建。”

    “科举改革的下一步,我打算在下次秋闱的时候给加进去了。”

    “你记得把书写出来。”

    朱标随即又对着萧寒道。

    “好说。”

    “等过几天,我就开始编撰《大明经济学》和《大明工学要术》,我知道伱在想什么。”

    “放心,一定尽早给你,让你在这之前,有着足够时间进行了解。”

    “毕竟,咱老朱家的经济意识出了奇的差我也是知道的,你要是哪里看不懂,可以直接来问我。”

    萧寒嘴角勾起。

    “你这话…虽然是真的,说的很好,下次别说了。”

    朱标嘴角微微一抽。

    “对了,我这边培育优质水稻,需要一批实验田,等荒地开出来,记得给我一片。”

    萧寒对着朱标说道。

    “要多大的。”

    朱标问道。

    “几百亩吧。”

    萧寒萧寒说道。

    “那不用等开荒,我这儿就有。”

    “你等我回去,就给挑选几百亩最优质的大明良田,作为实验田。”

    朱标说道。

    “这个倒是不用,作为实验田,最重要的就是能体现出实验效果。”

    “如果都是肥力顶尖的水田,会导致实验得出来的数据偏高,所以你这边给我平均水平的水田就好,最好不同环境的都能安排一下。”

    “另外,我还要一些机灵一些的民夫,最好能懂一些大明农学要术的。”

    萧寒再度开口。

    “这个有些难度。”

    “毕竟大明农学要术这东西,看过的不少,但是要说精通,确实不多。”

    “不过前两天春闱,有不少想考大明农学要术落榜的。”

    “多的没有,几百人吧。”

    “要不我给你开一道圣旨,你直接把他们召集起来挑选一下?”

    “反正,他们很多人都是单程来应天府,现在跟着流民一起领赈济粮呢,在金陵这里带着也是白白消耗粮食。”

    朱标对着萧寒道。

    “哦!”

    “这两天太忙,居然把他们忘了。”

    “行,你明天把他召集起来,发一个圣旨吧。”

    萧寒点了点头。

    这段时间确实是太忙了。

    以至于,萧寒从殿试中只看了那些参加殿试的,都把那些春闱落榜的给忽略了。

    “记得给我筛选一下。”

    “毕竟这次不是选官员,有着亲耕经历的最好,至于理论知识,其实反而不是也别重要,毕竟,理论指导,有我们几个完成。”

    萧寒补充说道。

    “哈哈!”

    “这次倒是你说差了。”

    “能留下来回不去的,一个世家豪强、富商巨贾家的子弟都没有。”

    “都是贫苦百姓,你想从里面找一个不会种地的都不好找。”

    朱标笑道。

    翌日。

    朱标借着要配合萧寒,选择民夫下圣旨的由头,成功从马皇后不断要求的各种大婚前期准备中抽身而出。

    “风雪,这些就是那些从春闱中落榜,然后回不去的平民子弟。”

    朱标带着萧寒到了一处赈灾棚。

    这一处赈灾棚里的人,和其他等着领粥的流民完全不同。

    虽然同样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甚至赈灾棚中还有这一些异味。

    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眼中是奔波辗转的疲惫和麻木,他们眼中都带着坚定和执着。

    甚至对于吃粥也不像其他流民一般大口贪婪,而是心不在焉,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手里的两本书上。

    一本大明农学要术,一本大明字典。

    萧寒所编撰的大明农学要术,用的可不是后世的简体字,上面的大明官方文字很多都非常繁琐,这些半路出家读书的百姓,上面的字能记住一半的都已经属于天赋不错了。

    更多的,都是一边翻书,一边翻字典。

    能够从家里翻山越岭来到应天府参加春闱的,心智自然都要强于寻常人。

    他们不认为这一次春闱落第是自己真的不行,而是准备的太匆忙,对于大明农学要术还没有吃透。

    他们要留在这里,要等,等下一次科举。

    他们相信,未来一定可以和那些第一次就成功的天才一样,成功通过大明的科举,晋升为朝廷命官,光宗耀祖。

    大不了,等大明朝廷开垦荒地下发下来,跟着流民一起种地,一边种地,一边研读大明农学要术。

    一次考不上,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反正,在家里也是种地,在这里也是种。

    勤能补拙之下,早晚可以成功,就算最后没能有幸登临天子之堂,起码,也算是为了这一切而努力过。

    倒在路上,也总好过,因惧山高路远,而畏缩不前。

    “咳咳!”

    “陛下有旨!”

    看着这些还在认真研读大明农学要术的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