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元奇志与非说你能(求订阅)

    第四百零二章 元奇志与非说你能(求订阅) (第1/3页)

    华国古来有一句老话: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当然,随着近些年来的生育率减少,下雨天打孩子这样的发生率会逐渐下降,因为孩子父亲的父亲或孩子父亲的母亲会出手。

    袁威宏在家里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毕竟家庭“弟位”比狗稍微强一点,家里是不养狗的。

    可在科室里,袁威宏却忽然有一种被闭环理论正中靶心的感觉。

    酸溜溜的眼神,幽怨的目光,让邓勇看了都我见犹怜。

    邓勇于是摸了摸下巴上的肉痣:“要不,就欺负一下?别欺负第二下?”

    方子业闻言赶紧往沙发的角落缩了缩,师父,这还能商量和讲条件的么?什么叫就欺负一下,别欺负第二下啊。

    袁威宏要的是欺负方子业么?当然不是。

    袁威宏坐正起来:“邓老师,我觉得子业的规划是相对更加合理的,以毁损伤病种为基点,一方面是累积毁损伤治疗的手术量,往横向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以毁损伤为基本面,往更深层次的发展。”

    “就是。”袁威宏说完看了看方子业,又看了看邓勇,非常谨慎地说:“就是这样的规划一旦立起来,可能邓老师您提的,我们临床组要合力发展截骨矫形术的课题就得耽搁甚至搁浅。”

    截骨矫形,是当前最热门的临床科研方向,是邓勇想要更进一步,去随大流想要竞争的一种路线。

    中南医院若能开发出几种其他医院没能开发出来的截骨矫形术,对患者而言,自是福音。

    华国的人数众多,再稀少的病种,如渐冻症,在华国的病人数量都不少,因此,你完全不用担心开发了一种术式后,没有患者前来就诊。

    医疗发展供需不平衡,仍然是当前华国绝大部分地方的主要矛盾。

    要邓勇这样的大佬,更改自己的意志,转为方子业为“小核心”的临床课题,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方子业也是邓勇的学生,袁威宏也猜不准邓勇的心思。

    方子业轻轻地嘬一口茶,双手紧接着捧着茶杯正襟危坐,双耳竖起。

    什么样的身份操心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地位,才能够挤进去什么样的圈子。

    邓勇对临床课题的安排路径和方向,之前方子业是丝毫不知情的。

    博士和硕士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积累基本功,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甚至就连袁威宏、谢晋元这样的主治和副教授,主要任务依然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就是做手术,给患者解决病痛的能力。

    只有在邓勇这样,完成了前期积累,专业内大部分手术都能做,且能够做到标准质量线以上后,才会去考虑,自己的业务重心是什么。

    我能够完成大部分术式后,才能考虑,改为汉市、鄂省或者华国的创伤外科的病人,多做点什么。

    一个小诊所里的医生,是可以关心医疗的发展前景,但你能够付出的力量基本有限,也就只能关心一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不仅仅是达与穷这两个字可以描述的。

    “该变就变,威宏你也不用太过提起警惕性。”

    “你邓老师我不是君,不用把伴君如伴虎五个字时刻挂在心上。”

    “只是如果临床的业务要逐步转型的话,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会很多。”

    邓勇说着,对方子业招手:“子业你拿一个塑料凳子,坐近边来,师父给你讲一堂更深刻的课。”

    方子业闻言,马上就在角落把一叠塑料凳子重叠在一起,单手提着,另一只手举着茶杯,往桌子旁走。

    袁威宏听了,也是打起了精神。

    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個病区主任,特别是像中南医院这样的科室行政主任,他们了解的东西,经历过的东西,眼界、底蕴,不是一般的普通医生可以理解的。

    想要通过歪门邪道到这样的位置,没有点实力,早就遭受到了社会的毒打了。

    方子业把自己的水杯放下后,又看了看邓勇的茶杯:“师父,等会儿再给您添茶水吧……”

    邓勇正在组织语言,他关心的并不是茶水够不够喝。

    又过了足足三十秒,邓勇才道:“当一个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科室里的临床侧重点是什么病种,就学什么病种,这是基本功不太够的情况下,你们必须要走的路。”

    “这一点,很好理解吧?”

    袁威宏点头:“邓老师,我们倒是想接触新的病种,也要我们能拿得下啊。”

    “病人收治进到科室里来,他们的需求就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骨折的病人想要走路,患肢畸形的患者,想要恢复正常的下肢结构。骨缺损的病人,希望能够有一个正常的骨连接结构。”

    “癌症病人也想终身不复发……”

    袁威宏说完看向了子业,道:“我们临床医学以外科学为基础的枝丫末节太多了,病种也是繁不胜数,因此,用‘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来形容我们专业,太贴切不过了。”

    “把自己处理不了的患者收进了科室里,怎么办?和病人家属干瞪眼?还是随便做了手术就把他们打发,也不管他们的病痛有没有被解决?”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袁威宏和邓勇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给方子业铺垫。

    方子业能做的,如今也就只有不断点头了。

    住院总阶段,是住院医师的最后一程,跨过了这一步后,大部分人都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就要开始承担门诊的任务。

    在门诊时,一定要仔细地审视好,什么病人可以收,什么病人不能收,不然把科室里不常做,或者是做得不够好的病种收治进来。

    不仅是浪费病人的金钱,更是浪费他们的时间。

    邓勇把话题接了过去,然后又道:“这个是求诊病人,与科室综合能力之间的平衡点,一定要掌握好。”

    “当前,科室里比较成熟的术式,就是骨缺损、复杂骨折、软组织缺损、骨盆骨折等伱们经常看到的病种,只要患者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没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不适合手术的情况,你在门诊遇到后,可以直接收进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团队的整体收入问题。”

    “这个话题,听起来很现实,但我们都是普通人,而且参加工作的医学生,至少也是二三十岁,甚至三十多岁,基本都是拖家带口的,单纯只是讲情怀,自己和家人饿着肚子,也是不行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肯定是要保证一定的工作量。这个工作量,能够让团队维持在温饱线以上,这样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探索发展,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等事。”

    “如果说,我们科室里的人,全部都饿着肚子,比如说整个组,一个月的手术还不到十台。下午要吃饭的钱,都还没有着落,你谈什么样的情怀?”

    “子业,你一定要记住啊,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是所有人都可以走的路径,没有多少人可以依靠临床工作之外的路径挣钱的!!”

    邓勇仔细叮嘱。

    方子业如今自然有一些科研奖励的外快,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得到这个外快,如果方子业拧不清这一点,以后与人相处时,肯定是要吃亏的。

    也难以服众。

    “你如果足够细心的话,你应该就会发现,韩元晓在带组的前几年,是不谈任何情怀,一心只想让组里面的人吃饱的。什么手术都做,不管大小,只要在能力范围内,都拉进科室里做。”

    “这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自然,如果你在带组之前,可以把所有的手术积累都做好,一旦带组,就可以直接开展高精尖的术式,那不在讨论之列。”

    “但不管怎么样,你首先得保证手下的人,有饭可以吃,然后才要考虑如何带着团队去发展,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邓勇说到这里,都已经不算是暗示了,而是赤果果的明示。

    方子业听明白后,便道:“师父,我和聂明贤虽然同龄,以后相处的时间也会不少,但聂明贤师兄他以后的工作归属问题,我们还是少干预为好。”

    “工作落定首先要讲的就是自由嘛。”

    邓勇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希望方子业可以把聂明贤留下来。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