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使日本(一)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使日本(一) (第2/3页)

治日益骄横势大的淮西集团吗?这才过去十几年。朝中的新势力集团便又冒头。一个就是以詹徽为首的所谓“秦王党”。据说今年春节时。亲自上门给他拜年的官员多达三百余人。马车都曾堵塞了大

    ,徽可谓风头正劲而另一个是军方的蓝玉党羽。他在军十年。势力深厚。凤翔侯张龙平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侯朱寿等等军显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旧属。这两个人朱元璋还暂且忍着。尚不到和他们翻脸的时候。但詹维所推荐的官员他是不会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笔在一张|上写下“叶天明”三个字。这是太子给他推荐的户部侍郎人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为官清廉谨慎。家世清白。据说李维正就是他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叶天明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便下旨道:“速传大理寺少卿叶天明来见朕!”

    一名传旨官领命而去。朱元璋便将詹徽推荐的名单扔到一旁。

    没多久。一名太监进来禀报道:“大理寺少卿叶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见!”“召他进来。”

    朱元璋放下了笔。只见-天明匆匆进来。跪下叩拜道:“臣叶天明叩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叶爱卿免礼平。”朱元温地笑了笑道:“听说叶爱卿的了一对生外孙女朕喜你了。”

    叶天明心中紧张之。他不知皇上忽然召见他有何事。他也听说皇上这两天心情不好。众人都胆颤心惊。唯恐被皇上的怒气波及不料。他却被召见了。在皇上心情不好时被召见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但皇上的语气很温。还问了童的两个孩子。叶天明紧张的心情略略了。他知道皇上其实是在问李维正的两个女儿。而不是问他的外孙女。他连忙躬身答道:“回陛下。两个孩子已双满月。非常活泼可爱。只等她们父亲稳定下来后便去山东全家团聚。”

    朱元璋点了点笑:“朕知道李维正已经出海去日本了朕也希望他早成任务归来。你的这个女婿很是敬业。上任仅三天便出海远航了。这一点朕很满意。”

    “这是他记住陛下的恩德。臣也会时时劝他为陛下效命。”

    “爱卿的忠心。朕也记下了。”

    说了两句家常话。元璋见气氛融洽。便话题一转道:“大明建国已经二十余年。虽国力不断增强但财力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朕。也使朕不能放手荡平北元残余。这个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朕的许多战略计划都无法部署。朕想一问叶爱卿。对大明的财政可有什么见解?”

    明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他是大理寺少卿。皇上不问子。却问他财政。这不就是和空缺的户部侍郎搭上关系了吗?难道太子荐自己为户部侍郎的承诺就要实现了吗?

    他知道这是自己仕途的转折点到来了皇上的问题他也曾深思过。叶天明略一沉吟便道:“以为改善大明的财政无四个字“开源节流”。”

    朱元璋精神一振。他连忙问道:“节流朕知道。朕也一直以身作则。厉行节约。朕想知道如何开源法。去年朕放宽了商籍。税收是略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是能竿见影之事。需放水养鱼。慢慢才有收获。朕还曾考虑过加盐税。但盐税对百姓的影响太大。不愿意采用。就不知叶爱卿也有什么见解?”

    叶天明不敢让皇上怀疑他早有谋户部侍郎之心。他便低调地说道:“臣其实也没有细想此事。只是臣在汉阳为知府时曾改善百姓的种植方式。颇有成效。”

    “怎么个改善法。快快说!”朱元璋也颇有兴致。他急切地问道。

    “回禀皇上。臣以粮食的关键是在亩产量。而亩产量却又被水源所限制。臣前年考察汉阳的农田时发现许多水源充足之地却种了桑麻。十分可惜。臣便选了百户人家做了一个试验。靠水源丰富的农田则全部种粮食。而旱田或水源少之地则改种需要水较少的棉花及桑麻。这样一来。棉花桑麻的产量没有减少。但粮食的产量却增长了两成。臣以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推而广之。比如江淮江南等水量丰沛之地集中种粮。而河南河北等水量偏少之地则大量种棉花。山区之地则种桑麻。待收成后朝廷再用粮食换取非产粮区农民手中的布匹丝绸等物。这样不仅棉花桑麻等作不会减产。粮产粮也会大量加。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不等叶天明讲完。元璋便背着手在房内来回踱步了。他是农民出身。岂能不知道叶天明说的有道理。这确实是一个增产粮食的好办法。但他也知道。这件事在一乡一县是很容易办到。可要推广到全国又谈何简单?仅一个以换棉的过就十分繁琐。稍有不慎就会被贪官所趁。使百姓倾家荡产。件事决不能轻举妄动。不叶天明务实的作风却很不错。

    想到这。朱元璋便点点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