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8章:布衣毕昇,当行“辍朝一日”之礼!

    第0318章:布衣毕昇,当行“辍朝一日”之礼! (第3/3页)

我皆知毕夫子功绩,但汴京城百姓却并不知,有的甚至根本不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叫什么,我们要先将毕夫子的身份抬起来,我建议,先不用去寻许寺卿,也无须向官家上奏,我们从汴京街头入手……”

    “我明白了!”王安石面带兴奋,重重点头。

    ……

    翌日一大早。

    一篇长约六千字的长文《悼毕夫子书》,在汴京城街头传开。

    此文的撰写者乃是王安石。

    王安石乃是写长文的高手,他的文章,总是写得又快又长又好。

    他在这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对全宋书籍出版和学术传播的影响,并且列举了毕昇制作活字的诸多细节。

    一时间,汴京城街头的百姓们都炸了。

    就像是发现了一个宝藏。

    这是一个“小人物,大成就”的故事,百姓们都都愿意去传扬这样的故事。

    书摊摊贩、书籍铺掌柜、小报撰写者、刻工、抄工等诸多从事书籍印刷和售卖的百姓都纷纷前往毕宅吊唁毕昇。

    这些人并不是苏良或曹佾组织的。

    完全是自发前往。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让书贩们丢掉了那些版本笨重、堆积如山、不易保管、刻写时费时费力的巨大书版。

    特别是对那些印制数百本的小书商,不断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毕昇,让他们赚到了钱,而他们知晓了恩人是谁后,自然心怀感激。

    当日,毕宅门前便围得水泄不通。

    受到《悼毕夫子书》的影响,百姓们也都称呼毕昇为毕夫子。

    一时间。

    悼念毕夫子成为无数文人士子都应去做的事情。

    街头巷尾,皆是讨论此事者。

    一名刻工被唤作夫子,这几乎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了。

    此事自然而然也传到了朝堂。

    此时的毕昇,在百姓的宣传中,已不是一名普通的刻工,而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大师。

    就连范仲淹、欧阳修、宋庠等相公都去毕宅悼念了毕昇。

    ……

    这时,太常寺内。

    太常寺寺卿许谦佑望着王安石撰写的行状,不由得想起了苏良的话语。

    他拒绝的真实理由。

    其实是一介布衣不应与士大夫官员享有同等待遇。

    这是朝堂的隐规则。

    必须要保证士大夫官员地位的崇高。

    但这一刻。

    他不觉得毕昇没有资格了。

    此事若成,反而会成为一桩美谈,这方美谈,没准儿还能让许谦佑青史留名。

    当即。

    许谦佑将行状送往了中书政事堂。

    礼官同意。

    文彦博等相公就更加开明了。

    他们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盖上中书大印后,便将其送往了禁中。

    垂拱殿内。

    赵祯看罢六千字长文《悼毕夫子书》,抬眼望向站在一旁的苏良与王安石。

    “你二人倒是挺仗义,先为其扬名,使得百官感到与有荣焉,而后又要帮他以官身使得朝廷辍朝一日,全部都在你们的盘算中啊!”

    苏良和王安石顿时都尴尬地笑了。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官家的视野中,而二人也根本没有想过要隐瞒。

    “官家,毕夫子当得起此殊荣,若无活字印刷术,恐怕我们的邸报小报和一些短小精悍的诗文在传播时都将慢上一倍!”王安石率先道。

    苏良接着说道:“官家,此事乃一桩美谈,后世史书上定会言官家仁厚。此外,通过此事也可告诉天下百姓,行行可出状元,若读书没有出路,没准儿换一条路,就成事了呢!”

    赵祯顿时笑了,当即拍板道:“为毕夫子,可破例,日后若再有毕夫子这类人,仍可破例!”

    听到这话,王安石与苏良都不由得大喜。

    这意味着,官家可以接受非“士”之人,与士大夫官员们并肩而坐。

    这让苏良更加坚定信念,百家学院就是培养如毕昇这类的人物。

    王安石看向苏良的眼神,更是充满崇拜。

    他的本意是,抱着失去官身的打算也要为毕昇讨得这个该有的荣誉,令后世之人都记得毕昇。

    但没想到,苏良稍微改变了一下策略,此事就水到渠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