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屠城

    古代屠城 (第1/3页)

    屠,破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

    但也有学者指出,在早期历史记载中,屠有攻克的意思,大概是攻城过程中杀伤甚多,但没有全体屠杀。

    这一点有争议,暂且不论。

    但史书中有些“屠”还是好分辨的,联系上下文就知道了,比如“泗水为之不流”等等。

    古代屠城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立威震慑。

    简单来说,就是对抵抗比较激烈的地方,或者投降比较晚的地方屠城,起到震慑作用,促使更多人尽快投降。

    那么问题来了,“抵抗激烈”、“投降太晚”有没有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

    有人立下了标准,如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

    那么,曹操执行了吗?

    不一定。

    有执行的,如邺城之战。

    曹操从二月打到八月,围攻了半年,“屠之”。

    这里是真屠,不是攻克的意思。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袁氏妇人、子女都被“侵略”了,可想而知邺城百姓状况。

    这一仗打得是比较艰苦的,伤亡很大,半年时间呢。

    也有不执行的。

    “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

    “二年春,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会吕布至,又击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等等。

    曹操屠城不少,但也不是每座城不降,攻下来后都屠杀。

    那样纯属有病。

    人家不会因为你屠城后就害怕,提前投降,因为曹操屠了那么多城后,据城而守的还是一大堆,有的还让他攻不止一次,时间很长,伤亡很大。

    屠城确实有立威震慑作用,但不用高看其效果。

    二、报复发泄。

    这又分几种情况,要么是死了己方重要人物,要么是对方反复无常,要么是进攻方伤亡太大。

    那么,是不是这三种情况都会屠城呢?

    答案是不一定。

    曹操的爹死了,“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