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些术语
解释一些术语 (第3/3页)
抬举了,可能已降级成土豪了。
河东薛氏同理。
这两家还是很能打的,土地多、人口多、兵多,战斗力强,匈奴刘、石勒、石虎、苻坚等人,都对他们客客气气。
十三、豪族
士族、土豪的统称。
十四、战兵
纯粹的战斗兵员,即只负责厮杀,不管其他。
十五、辅兵
战兵的后勤保障人员。
宿营时,战兵休息,辅兵安营扎寨。
除此之外,还要烧水砍柴、做饭洗刷、修理器械、照料牲畜、运输物资等等。
打仗时,除部分人留守营寨外,辅兵经常也要列阵厮杀。
广义上的辅兵甚至包括随军工匠、医生、驭手、兽医等。
十六、世兵
世代为兵,世代屯田,形同农奴。不可与普通民户结亲,只能内部婚配,没有人身自由。
晋武帝时期,曾有过大规模牛头人事件,即大量世兵家庭女子嫁给农民,被勒令抓走,再婚配给世兵光棍。
世兵逃亡很厉害,因为实在看不到希望。
还有什么需要了解?我一时想不到,你们可以留言。
仔细看了下,这十几个术语大部分和战争有关。
下面简短说下这会的战争形态。
我发现我书里其实写得很清楚,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还是这么写的人太少了,科普不够。
现在很多历史文,打仗就只写多少军队,不写构成、成色。
军队这个含义太宽泛了。
比如我前面写的那些术语,征集一万丁壮是军队,征集一万募兵也是军队,但这差别可太大了,简直不是一个级别。
本书写到现在,其实很清楚,主角一直是以少量精兵(募兵、府兵)为核心,编组大量世兵、丁壮、屯田兵之类的杂兵打仗。
精兵主要是打阵列野战——有丰厚的工资,有丰厚的抚恤。
杂兵有几大任务:攻城时用沙袋甚至自己的尸体填沟壑,用肉体消耗敌军守具,用生命消耗敌军精力,充当诱饵,充当占领军,充当地方治安部队,清剿贼匪等等——几乎没工资,运气好有赏赐,不太可能有抚恤。
比如攻打一座城池,各种来路的杂兵先上,反复消耗。如果杂兵造反,早就准备好的精兵甚至具装甲骑直接冲上去,把他们屠戮一空。
如果杂兵死完了,不够用,那就去抓老百姓攻城,老人小孩女人都可以,驱赶他们冲就是了。
原则是尽量少用精兵,不是主将仁慈,而是基于利害得失。
一桶金汁浇下来,杂兵和精兵都得死,但成本大不一样。
攻关塞、攻坞堡、攻营垒是同一种思路。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杂兵屡攻不克,或者干脆死完了怎么办呢?
那就没办法了,上正规精兵吧。
精兵、杂兵,对主将而言都是消耗品,只不过一个贵重、一个廉价罢了。
野战就尽量不用杂兵了。
因为杂兵多为强迫征发而来,战力羸弱,很可能被对方直接冲垮。
好一点的只被冲垮一两个阵,但也折损士气了。
差一点的直接冲散精兵本阵,全军溃退。
这个时候就要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与敌人硬碰硬。
杂兵在后面摇旗呐喊,打顺风仗就行了。
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跟着劫掠。
现在是不是稍微清楚点了?
很多历史作者压根不区分这些,统一冠之以“军队”,我觉得这很坑人。
大部分情况下,一支出征的军队,不全是杂兵,也不全是精兵,而是混编的,把每一部的战斗力都等同,是极其错误的。
最典型的是宋朝文里的“金兵”,小时候看史书,就很疑惑,这个“金兵”怎么一会战斗力强,一会战斗力弱的?
这有对手的因素,但宋朝人把金国统治下的各种来源的部队统一冠之以“金兵”也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金兵”有时候是女真,有时候是辽国各种兵如汉兵、渤海兵、契丹兵等等,有时候纯粹是北地汉人地主武装。
就这么多吧。